生意社03月05日訊
石油對經濟增長、通脹和貨幣政策來說都很重要,后者又影響著利潤和資產價格。近期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2月初WTI原油期貨均價約101.8美元/桶,從2月中旬開始劇烈攀升,目前WTI期貨價格已經逼近110美元/桶。高企的油價未來走勢會如何?油價的大漲會不會對上游PPI造成上行壓力?進而帶來通脹壓力呢?
原因地緣因素為擾動主角
近期國際原油價格持續攀升。2月初WTI原油期貨均價約101.8美元/桶,從2月旬中開始劇烈攀升,目前WTI期貨價格已經逼近110美元/桶。原油價格飆升的背后是何原因?
“主要就是地緣因素,現在全球經濟前景不好,很難有實質性的需求擴張因素支撐。”南證期貨研發部經理陳鐘昨日在接受《大眾證券報》采訪時分析認為,換句話說,什么時候地緣危機消退了,那么油價就還要回來。美元因素有一定影響,但現在看來已經退居次位了。后面油價走勢終歸還是要看供給,地緣危機解除,供給就沒什么問題,油價自然也會回落。
東吳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黃琳則對記者表示,油價上漲主要存在4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地緣政治的危機,伊朗受到西方制約減少石油輸出,這對油價形成一種刺激,短期來看這是主要的原因;其次,美歐日這些發達經濟體由于復蘇緩慢,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的推出對油價也形成了支撐;第三,美國經濟在復蘇,復蘇使得需求會增長,美國經濟復蘇的這種趨穩不管從實質上在增加,還是從預期上增加,這都是油價上漲的又一個原因;最后,新興市場去年開始由防通脹、緊貨幣慢慢轉向保增長,貨幣政策也在進行微調,向寬松方向轉化,這樣對流動性也是一種釋放,包括經濟復蘇導致的需求回暖,這些因素都是國際油價大幅上漲的原因。
受到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推動,國際成品油價格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截至2月29日,三地原油變化率已漲至6.12%,超過4%,國內成品油價格上調壓力加大。雖然離調價窗口正式開啟還有時日,但目前國內成品油市場氣氛已開始受到一定帶動,看漲惜售心態顯現。
據大宗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金銀島提供的信息,2月29日,中石化和中石油粵Ⅳ標準93號汽油成交達到為9720元/噸左右,而在2月1日,其價格為9250至9300元/噸,每噸上漲400多元。
走勢未來依舊維持高位運行
作為基礎能源,原油價格未來走勢值得關注。
“油價還是看漲的。現在油價已經不是需求的問題了,而是供給的問題,所以看宏觀經濟好壞來判斷油價漲跌可能還不如看供應來判斷。我們明顯看到倫敦油價比美國油價高出很多,這也是反映了油價供給地區的升水不同。”陳鐘進一步表示道,供應上,OPEC其實只占總供應量的1/4左右。今年以來北非和中東阿拉伯地區沖突不斷,地緣政治是油價堅挺的主要因素。雖然單個國家出口占比不多,但連續的多個國家出問題就會嚴重影響到供應的穩定性。
對于未來原油價格,陳鐘表示,會逐漸往上走,但不會走得太快。“因為原油價格上漲會很快傳導到下游各個產業鏈,并且會加重經濟恢復的壓力。所以震蕩上揚,高看到120美元—140美元之間,再往上看就很難了。而油價在120美元是個分水嶺,超過120美元的話,OPEC可能要釋放備用產能,各主要進口國可能又要減少進口,生物能源可能要增加產量。”
渤海期貨金融研究員杜佩霞則對記者提出,“從長期來看,美國經濟呈現復蘇的狀態,對原油需求是逐步增加的,因此原油價格依舊會上漲。但我認為短期原油面臨調整的壓力。”
她給出了三個理由。首先,前期由于伊朗形勢緊張,油價反映得比較快,但是近期的表現并沒有像此前那樣快。一方面來看美國面臨總統大選,因此不會把精力過多地投放在伊朗問題上,而且美國是原油最大的需求國,消費量最大,因此對待伊朗問題會比較謹慎。其次,從需求來看,隨著氣溫逐步回暖,需求可能會略有減少,到了夏季氣溫上升之后,又會重新需要能源。現在在比較溫和的時候,會有一個季節性的回落。最后,從技術上來看,從2月份開始一直上漲近1個月,多頭有一定拋壓,技術上來看需要回調。
“這三個方面都是原油短期面臨回調的因素,但是回調的幅度不會很深,并不會跌破100美元,預計會在100美元到110美元之間震蕩。作為基礎能源,原油的暴漲暴跌對經濟復蘇的影響很大,這不會是美國人想看到的。”
影響高油價催生輸入型通脹
眾所周知,石油對經濟增長、通脹和貨幣政策來說都很重要,后者又影響著利潤和資產價格。油價的大漲會不會對上游PPI造成上行壓力,進而帶來通脹壓力呢?
國海證券宏觀分析師鄒璐對記者表示,油價的上漲會對PPI造成影響,目前PPI已經連續幾個月出現環比回升,但是從目前短期來看通脹壓力不會很大,而且上游價格上漲對上游行業是有利的。
“總體來看油價的高企會對通脹有壓力,但是不是現在就要反映出對通脹的擔憂?我認為短期不需要太過擔憂。”鄒璐說,現在非食品的壓力比較大,但是食品這塊回落比較大,總體看今年上半年CPI仍然會維持回落的態勢,大概到年中會企穩。不過,如果油價緩慢回升,下半年通脹壓力就會慢慢起來,逐步加大;如果短期上漲很快,則會對經濟復蘇形成一種壓力;如果后續上漲幅度不是很高,壓力就不是很大。
黃琳則表示,油價維持高位,對輸入型通脹壓力大,尤其上游PPI會形成一種上行壓力。“但是上行壓力從PPI到CPI的傳導并不會像經濟繁榮時候那樣暢通。這主要是因為,PPI上行壓力大,消費端也就是需求端由于經濟雖然在回暖但還沒有很強勁的回暖趨勢。比如PMI數據才回升0.5%,盡管連續3個月在榮枯線之上,但還不是很強勁。在回升力度不是很強的時候,需求端也不會很強,上游原材料上漲,就不會很快傳導到CPI,但是中間這些產業,一方面生產資料在漲,另一方面下游需求不是很旺盛,中間企業的利潤會受到擠壓。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傳導是存在的,輸入型通脹的壓力也是有的。”
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未來通脹存在壓力,這會不會影響到未來貨幣政策的放松進程?“下半年通脹回升的壓力會比較大,這也會制約國內政策放松的幅度,而且對于經濟增長會形成壓力。”鄒璐判斷認為,“不能排除黑天鵝事件的出現,上半年通脹壓力小一些,但是下半年難說。我預計下半年CPI會出現回升,而PPI更早一些會出現回升,二季度就可能回升,回升力度還要看未來大宗商品的上漲幅度。如果下半年回升在預期之內的話,通脹壓力不大,那么貨幣政策會保持平穩為主;如果下半年通脹水平又回到4%,不僅對經濟增長有壓力,也會制約貨幣政策空間,對整體經濟形勢不是很有利。”
黃琳亦認為,雖然物價整體下行,但央行的貨幣政策依舊比較謹慎。這從去年三、四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表態中可以看出來,三季度央行提到“中國經濟本身平穩增長的內在動力較強”,顯示了其對經濟增長是比較樂觀的,但是在四季度的報告中卻表示,中國經濟本身內在動力較強,對經濟增長比較樂觀,四季度提到了“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并存”,這種對宏觀經濟判斷的改變顯示了央行變得比較謹慎。
“我認為央行的這種謹慎體現了背后有不確定因素在里面,而這個不確定因素正是由于CPI的不確定性,這種可輸入型通脹導致的壓力上漲。”黃琳進一步說道,央行面臨著“兩難”,經濟下行需要放松,但是物價又存在不確定,要是放松,物價又會起來。因此未來會非常謹慎,仍然會保持微調的趨勢,不會很快轉向。“預計2月份CPI會下來,甚至可能在3.5%以下,結束這種負利率的狀態,但這不是說CPI會一直下滑,預計在3月份CPI又會起來。輸入型通脹有一定的滯后期,由于油價已經漲起來了,因此有可能3月份或者4月份就會在CPI上有所體現。”
投資機會
原料替代行業從中受益
高企的油價通常會減少制造業和下游油氣業的企業利潤。東海證券研究所(微博)首席策略分析師鮑慶就認為:“對股市影響負面較多,目前經濟還不太好,成本上升將導致通脹壓力和企業盈利下降。”
那么這其中有沒有什么機會呢?石油開采業、石油設備制造和石油運輸行業,無疑是油價上漲的直接受益者。首先,作為上游行業的石油開采行業,無疑是最直接受益于油價上漲;其次,石油價格高漲也直接促進石油開發的加快,因此石油開采相關的設備制造及石油運輸行業,都必然受益于行業景氣度的提高。
此外,國際油價的不斷走高,將推動能源價格的整體走高,煤炭行業是最直接受影響的行業。只要高油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在適當的范圍之內,作為石油替代品的煤炭行業將會間接受益。
第三,高油價帶給石油化工的成本壓力對煤化工、電石化工行業形成利好,以煤和電石法為原材料的化工企業將獲益良多。以煤炭為原材料的煤化工企業相對于以石油天然氣為原料的化工企業,具備較大的成本優勢,如煤焦油、合成氨、甲醇等,其產品隨著油價的提升反而可獲得相應的提價空間。
最后,油價的上升會直接傳導到電力等能源行業,使得電力產品價格上漲。但是不同于煤炭行業整體直接受益的是,對電力行業的影響不能一概而論。煤炭價格的上漲導致火電成本上升,但水電、風電、核電成本基本未變,因而油價上漲對電力行業來說將形成分化,新能源類的電力企業優勢將凸顯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