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04月19日訊
在山東德州元光工貿有限公司的官方網站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段公告:熱烈慶祝固體叔丁醇鎂國內首創批量生產成功,網站上介紹說該公司是一家集科研、生產、貿易于一體的專業化醫藥中間體企業,依托國內知名院校緊密合作歷時六年研發的叔丁醇鎂研制試產成功,并已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成為國內醫藥中間體行業該產品的首創。叔丁醇鎂的研發、試制、量產填補了國內此產品的技術空白,其產品質量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認可,并一致認為此產品可同德國巴斯夫的叔丁醇鎂相媲美。產品年產量為120噸,產品的主要用于乙肝、艾滋病抗生素催化劑。
根據知情人的舉報,這家宣稱成立于2009年2月,位于交通便利的德州經濟開發區德寧路443號,占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一期注冊資金500萬元,固定資產總值2800萬元的企業其實是一家沒有辦理任何環評和相關手續的非法公司,帶著這些問題記者來到德州進行了實地采訪。記者于2012年3月27日下午在德州經濟開發區經過多番輾轉終于在一個物流園內的二層小樓里找到了元光工貿的營銷部,公司的法人代表季春增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無證生產辯稱實驗
季春增講:“我們的企業成立于2009年,主要產品是叔丁醇鎂,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家掌握批量生產技術的企業,公司的主要客戶是國外的醫藥生產企業,主要通過一些有進出口權的公司與國外企業進行貿易往來,產品主要是發到印度和歐洲的部分國家。”當記者問到企業是否有環評、安全生產等相關手續,季春增給出的答復是:“企業目前沒有任何環評和安檢手續。因為辦理環評手續相當復雜和周期較長,我們前段時間剛剛填寫了環評相關表格。關于安全生產這塊,2011年10月份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給我們下了個文件,說我們的企業不需要辦理安檢手續,可以先進行生產。”
就是否存在批量生產這一問題季春增經理給出的答復是:“我們目前只是實驗階段,只是把產品樣品發到國外的各大廠家。”可是據知情人透露,該企業一直進行著產品的生產并且產品的銷量還非常大。在該企業的營銷部,記者注意到一個戶名為張祥超,帳號:6229370101003042113的個人業務取款回單,回單上顯示,2010年3月26日這天的交易額為30萬元,不知道這是筆什么款項,而張祥超的名字則出現在營銷部張貼在墻上的值日名單里。
違規注冊監管不力
3月28日記者來到了德州市工商局,在工商局看到德州元光工貿有限公司的注冊地址是:德州經濟開發區344省道以南(具體的門牌號沒有顯示),該公司的經營范圍是:、銷售及自有產品的進出口業務(國家禁止、限制的除外,涉及許可證的憑許可證經營),行業門類:批發和零售業。成立日期為2009年9月10日。在工商局的注冊科李科長告訴記者:“企業行業門類是批發和零售,在經營范圍里寫著醇鉀、醇鎂、醇鋰及系列產品的來料加工是明顯不合乎相關法律規定了,當初辦理此業務的工作人員存在一定工作業務上的疏忽,更不允許進行產品實驗和生產。此事我們局會盡快調查,同時責令企業限期整改,并在2012年企業營業執照年審時禁止審查通過。”
可是這明顯存在違背注冊程序審查的工商企業登記程序當初是誰給辦理的?明顯超出企業性質的經營范轉又是如何堂而皇之的出現在企業經營范圍里,并從2009年一直年審通過至今呢?一路綠燈誰在保駕護航
德州市環保局監督管理科的王振東告訴記者,該企業沒有在環保局辦理任何任何環評手續,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該企業應當辦理環評手續。
記者隨后到德州市環保局信訪科進行了實名舉報,環保局稽查科工作人員日后電告記者:“他們去了企業的生產車間,沒有見到企業生產,但是看到企業的實驗車間,后續會進行進一步核查。”記者到德州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來核實企業是否辦理安檢手續及安檢局是否給企業下發過不用進行辦理安檢手續的文件,辦公室一名叫李衛國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領導都去開會了,不在局里,會在第二天核實完相關問題和記者聯系。”但截止記者發稿仍沒有接到安檢局的電話。
一個注冊成批發和零售的企業,在注冊時經營范圍就涉及到來料加工,在沒有辦理任何環評和安檢手續的情況下仍能一路綠燈,順利的通過注冊和多年企業年審,作為當地的監管部門無論如何也脫不了干系。叔丁醇鎂的生產過程中所存在的環保及安全隱患,也無人過問,而可能由此產生的重大環境和安全事故,又該由誰買單?企業如何自律,相關部門如何做到更加有效的監管和審查,確實是值得反思的問題。等到“亡羊”時再來“補牢”,恐怕為時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