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柴潤金 李立軒 趙洪亮)上周三的車間經濟活動分析會上,勞動模范周利軍剛一說出繼續提高對二甲苯產量的想法,會議室就像炸開了鍋。
“咱車間能想到的優化措施都做了,幾乎是在挑戰極限了。”技術員小呂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他技術員也面露難色。
周利軍可不同意大家的看法,他說去年做優化生產時大家也覺得很難,可最后還是想了好多辦法,超額完成了產量。去年可以,今年咋就不行呢?只要在操作上再精一些,管理上再細一些,增產的想法再多一些還是有可能實現的。
這個周利軍,一干起活起來就把困難忘得一干二凈,奇怪的是他的辦法也總比困難多。他說目前他有三個心愿,盡管做起來很難,但他正在努力去實現。
做一名敢于創新的石化工人
“不更換塔盤能本能降低蒸汽消耗30%?”從兄弟企業調研回來,這個念頭一直盤亙在周利軍的心里,讓他吃不好睡不著,年也沒過好。
那家企業的抽提單元因更換了高效塔盤,蒸汽消耗一下子降低了30%,這讓周立軍心里癢癢的。他尋思著,更換塔盤費用很高,要是不換也能降低蒸汽消耗該有多好。
沒有投入,還能省錢,有這樣的好事?有人暗地里笑他異想天開。
可周利軍那股不服輸的勁頭就像下山的猛虎擋都擋不住。他給自己關了“禁閉”。在查閱相關文獻,對裝置工藝規程仔細研究時,他發現抽提工藝產生較高蒸汽消耗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分離過程中溶劑循環和水循環較大。如果一味降低溶劑循環和水循環,產品質量很難保證,怎么才能二者兼顧呢?
經過十幾天的反復論證,他終于設計了一套通過對抽提單元兩大循環進行優化的方案,不僅能保證產品質量,還能達到降低蒸汽30%的目標。今年三月份,他的優化方案實施后,裝置蒸汽總用量每小時由16.5噸降到11.3噸,經測算,每年可節省蒸汽43680噸。
“作為一名石化工人,不僅要技術精湛,更要敢于創新。”盡管獲得了天津市工人發明家、全國勞動模范等稱號,但周立軍從沒“飄”過,一門心思搞創新,2011年至今,通過采取節能降耗措施創效已超過3000萬元。
帶出一支技術呱呱叫的隊伍
曾給自己定下要成為“藍領專家”目標的周利軍,自打去年當上車間技術主任以來,又有了一個心愿。
一次,他無意中聽到兩個年輕職工私下里說:“用不著那么賣力氣學技術,反正技師評定要論資排輩,熬夠了年頭就行了。”
當時周利軍的心像被蜜蜂蜇了一下,他深知從事化工行業,沒有精湛的技術本領是很難駕馭這些現代化大裝置的,最可怕的是一旦技術出現斷檔,還不知要衍生多少安全事故,企業和職工會為此付出慘重代價。
“混也是8小時,學也是8小時,干也是8小時,不管干什么工作,即便不能成為最好的,但要成為最努力的。”他走上前,邊對職工說邊暗下決心,一定要帶出一支技術呱呱叫的隊伍。
周利軍創新實施了“三帶一”培訓制度,即為每位新職工配備三名師傅:技術員任導師和技師任操作師傅,再從歷屆新職工中選出優秀的任流程師傅。每兩個月進行集中培訓考試,尤其是在技術員選拔上打破了慣例,不再論資排輩。
這一變革在青年職工中一下子掀起了波瀾。2009年入職的青年職工呂凌宇每次培訓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被車間聘為見習技術員后,他高興得跳起來直說做夢都沒想到。
周利軍上任不到一年,車間有8人獲得技師稱號,他們提出工藝攻關項目和合理化建議91項,累計創造經濟效益2700多萬元。在2011年集團公司技能大賽中,天津石化大芳烴車間選送的8名參賽選手,有7名總成績進前十,奪得2金、2銀、2銅,成了名副其實的金牌團隊。
要帶著大家干出點成績來
春節剛過,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敲開了周利軍家的門,他們來自南方一家規模不算小的合資企業,想高薪聘請周立軍到那任技術指導,連周立軍也算不清這是廠外第幾撥人來請他了。
周利軍禮貌地謝絕了他們。送走客人,他對妻子說:“南方那么遠,我舍不得你和孩子。更何況我的這些本事都是企業教的,以前是自己要干出成績,現在我得帶著大家干出點成績來。”
他把目標鎖定新型催化劑的性能發揮上。在自打異構裝置更換了新型催化劑,盡管產品已增產不少,但周立軍卻不滿足現狀。為了使其在天津石化的大芳烴裝置發揮出最佳狀態,達到進一步增產的目的,周立軍帶著車間職工天天圍著裝置轉,通過實施技改技措和優化調整,對二甲苯平衡濃度由95%提高到96.8%,2011年產量同比增產7.85%,創造了天津石化該類產品產量歷史之最。
對于自己的這一心愿,周利軍深情地說:“我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的小家,一個是企業的大‘家’,小家是我的溫馨港灣,大‘家’是我奉獻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