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王志麗 董文忠)脫下及膝的雨鞋,卸下厚實的防塵面具,露出來煤粉與汗水畫就的大花臉,只有摘下安全帽后三千秀發(fā)飛瀉時,才看出她的女兒身。她,就是天津石化熱電部燃料車間的黨支部書記劉麗華。
“你是說書記妹妹,好啊,如果你這篇文章寫兩千字,那就寫兩千個‘好’吧。”到底是怎樣一位書記,讓一群四、五十歲的大男人們在說起她的時候從心底開出花兒來。
讓時間回溯到2011年4月2日。
那一天,天津石化熱電部燃料車間的職工們迎來了自車間成立22年以來的第一位女干部。
“一個女書記,不太合適吧?從科室里出來的,還不就是個坐辦公室的,在我們這樣的車間能行嗎?”車間里的老師傅們心里泛起了嘀咕。
燃料車間主要負責(zé)接卸、輸送燃料,天上、地下縱橫千米的皮帶,聳立于半空的卸煤機,煤場與焦棚里堆積如山的煤炭和石油焦。艱苦的條件,惡劣的工作環(huán)境,無不向外界傳遞著一個信息——這里的天空不屬于女人。
那一天,劉麗華走進了“燃料”。
“不知道,這里的辦公室是這樣的,‘白’墻上凡是能掛住塵埃的地方,全部都是煤色,踢腳線幾乎沒有了本來的漆色,暴露出灰色的墻粉,與破損的、永遠也不會掃凈的煤色水泥地面相接。窄窄的門,將我的辦公桌拒之了門外,無奈,只得暫時湊合上一任書記因搬入時被拆得破碎不堪、搬出去已毫無意義的舊桌子……坐在小屋,心里就像這間背陰的屋子一樣,暗淡無光。”在那天的日記里,記載了她到燃料的初感受。盡管到燃料車間之前她做足了思想準(zhǔn)備,但眼前的一切還是讓劉麗華黯然神傷。
這種感傷,只停留了一宿。
第二天,當(dāng)劉麗華看到從生產(chǎn)現(xiàn)場歸來的職工們,她的心被深深打動了。“從現(xiàn)場歸來的人們,沒了本來的模樣,臉上、衣服上都成了煤色,但笑容中卻充滿了樸實。這里的人們,年紀大些的已經(jīng)干了一輩子,稍稍年輕些的還將要在這里干上一輩子。”那一刻,她暗下決心為了這群樸實的人們干出個樣子來。
然而,要讓老燃料煥發(fā)出新生機談何容易。燃料車間成立于1989年,當(dāng)時的職工多是面向社會招工。這些年,由于工作環(huán)境差、工資低,很少再有人愿意到燃料車間工作。85名職工中,40歲以上的有70個,年齡結(jié)構(gòu)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多年的積習(xí),職工們心里的那股精氣神兒早就淡了。
“那天晚上,我在煤場干活,當(dāng)時風(fēng)很大,看到全副武裝的書記從被風(fēng)卷起的粉塵中走來,看著她爬上10多米高的斗輪堆取料機,看著她從一個巡檢點走向另一個巡檢點,看著她的臉上、衣服上跟我們同樣沾滿了煤粉。”這個場景,定格在老班長李學(xué)廣的腦海里。一個從科室里走出來的女書記,一個搞政工的干部,在用自己的行動融進這個團體。
“鮮花曾告訴我你怎樣走過……”在《同一首歌》的音樂聲中,大屏幕上反復(fù)播放著一組老照片,鏡頭里是一群年輕人熱火朝天的場面,鏡頭外當(dāng)年的青澀小伙兒已霜染兩鬢,在一片片驚呼聲中大家一起感受著個人和車間的巨變。這是劉麗華精心策劃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會,她多方搜集燃料車間的老照片,整理成“燃料大事記”,以此來記錄一個車間的成長,喚醒深藏在職工內(nèi)心的那份最柔美的記憶。聯(lián)歡會上,她為車間里本命年的職工送上代表著吉利的大紅腰帶、紅襪子,為車間里唯一一對夫妻送上鮮花和祝福。“我們倆在車間干了20多年,從沒想到會有這份殊榮,是書記讓我們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在許萍的心里那束鮮花永遠也不會凋謝。
2012年春節(jié),按照車間管理人員滾動值班的慣例,除夕那天應(yīng)該是李坤值班。考慮到李坤家里80多歲的老母親,劉麗華找到李坤讓他回家過年,自己主動留下來值班,51歲的李坤一時竟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動。“三十晚上,誰不想跟家人過一個團圓年啊。人家也有80歲的公婆,人家的老公、閨女也都眼巴巴地盼著呢。”每每提起,李坤的眼睛總是濕潤潤的。
“祝孩子一切順利!”今年高考前夕,燃料車間10幾位高考家長同時收到了劉麗華的祝福短信。這無聲的問候暖如溫泉,沁人心脾。在夏季生產(chǎn)負荷高,接卸、輸送燃料任務(wù)重的關(guān)鍵時刻,燃料車間生產(chǎn)一線的高考家長們誰也沒因孩子高考而歇一天班。“我不會發(fā)短信,但我會用行動去回報。”班長張志剛一直在為學(xué)不會發(fā)短信沒能及時回復(fù)而懊惱。
職工病了,她去;職工家里有困難,她去;職工思想上有疙瘩了,她去……點點滴滴,一步一步,劉麗華走進了燃料人的心里。辦公室里,那扇從未關(guān)過的門見證了這位女書記的“人緣”,老的、少的,工作之余都愛進去坐坐,他們說工作上有壓力或是生活上不順心時找書記聊聊,心里就舒服了。不知從何時起,在“書記”的官稱后面,悄悄多了兩個字“妹妹”。書記妹妹——這是燃料人從心底里發(fā)出的聲音。
中國有句老話?——人心齊,泰山移。這一年,燃料人迸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入廠入爐煤熱值差”、“機械卸車率”等主要經(jīng)濟指標(biāo)連刷歷史紀錄。今年5月份,燃料車間的“機械卸車率”和“火車內(nèi)卸率”兩項指標(biāo)達到“雙百”,實現(xiàn)了歷史性突破。當(dāng)各項榮譽接踵而至的時候,燃料人再次迎來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