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張萍)2010年,天津石化的楊茂林以職工攝影藝術家的身份,隨赴臺灣藝術交流團到臺灣進行攝影藝術交流,在臺灣舉辦天津城市風光、石化大工業、古海岸濕地三個系列攝影展覽,受到臺灣攝影界好評。作為一名業余攝影愛好者,楊茂林獲得的成績可謂突出。從1986年至今,他的50余幅攝影作品獲得國家級攝影獎,有500余幅作品在國家級及省市級以上報紙雜志上刊發……
神秘暗房里的癡迷“工匠”
八十年代初住天津石化單身宿舍的人,都記得3號樓有一間“神秘”的宿舍:即使炎熱的夏天,窗門有時也會緊閉;晚上不掛窗簾掛棉被;一旦棉被窗簾撤下來,明亮的玻璃窗又會貼滿黑白相間的照片……
1979年,楊茂林在天津石化化工廠當上一名操作工。不久,他與喜歡攝影的班長成為好朋友。班長有臺東方牌照相機,讓楊茂林艷羨不已。
總想按快門的沖動日益強烈。不久,楊茂林終于架不住照相機對自己的誘惑,跑到市里,花了4個月的工資,126元錢買了一臺135型東方牌相機。仿佛遇到了久違的摯友必須要用隆重的形式進行款待和慶祝,捧著新買的照相機,楊茂林直奔北京八達嶺長城。
第一次端起屬于自己的相機,他與這個有點分量的“家伙”之間的契合度竟然那么緊密。每一次按動快門的一瞬間,帶給他的體驗都那么美好。在他心里,一切可以用獨特的攝影語言表達情感的經歷都既新鮮又刺激。
為了節省費用,楊茂林決定自己動手洗相片。
學過鉗工的楊茂林自己找材料,利用業余時間自制了曝光箱,還做了一個放大機,后來使用效果不太理想,就買了一個。沒有暗房,就在宿舍里因地制宜,白天將門窗關嚴,棉被掛在宿舍的窗戶上,將放大機放在柜子上,用三個臉盆,分別放顯影液、定影液和清水,用筷子當鑷子。沒有測光表,他就用自己的眼睛測光……這樣一干就是一宿。
從葛沽花會躍進十萬大山
天津市津南區葛沽鎮是歷史上華北“八大古鎮”之一,而每年的葛沽寶輦會曲儀考究、場面壯觀,成為名揚海外的民間花會藝術珍品。為了拍攝葛沽花會期間民間獨具特色的歡慶場面,從1990年開始,連續5年的正月十六,楊茂林都在寒風中騎著摩托車到10多公里之外的葛沽鎮去拍攝寶輦會盛況,幾年下來積累了大量的民俗素材資料。
1997年香港回歸進入倒記時時,楊茂林和天津石化攝影協會會員一起到北京天安門廣場搞創作。在天安門城樓下,他看到很多老人在這里聚集,準備登城樓參觀。人群中一位坐輪椅的耄耋老人,身旁一位舊友正俯身與之攀談。老者白須長髯飄逸,神情安詳莊嚴;舊友躬身輕語,姿態謙遜專注……楊茂林迅速按動快門,拍下了這個難得的鏡頭。這幅《老友相聚》的黑白照片,畫面疏密有度,光影強弱有致,一幡“逢盛世,互助安康”的溫情躍然圖上,而另一股“舊情說不禁,新事道不完”的激情則藏匿于圖像深處。這張被身邊許多攝影愛好者看了都自嘆不如的作品,入選中國第十九屆攝影藝術展覽。這是我國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全國攝影界最高級別,也是最具權威性的影展,不論是專業還是業余攝影者,能在這個展覽入選或獲獎都是無上的榮耀。這幅照片還參加了國際巡回展覽。他的《滇西山里人》系列作品被《中國攝影報》用了一個整版,刊登了10多幅圖片,還特別為楊茂林作了人物介紹。
塔林中凝聚的石化情
早年,天津石化化工廠有一座100米高的大煙囪。一直想拍攝天津石化全景的楊茂林知道,只有爬上這個制高點才能完成心愿。楊茂林背著全套器材設備,幾乎沒有什么安全措施,開始向頂峰攀爬。爬到50米處的平臺,人幾乎不能動了。終于怕到塔頂,楊茂林向下四處一望,疲勞與恐懼一并消散了。他架上設備,利用不久就要消失的良好光線,迅速地耗掉幾卷菲林。他拍攝許多珍貴照片都成為企業絕版的珍貴歷史資料。
《與石化企業有毒有害物質打交道的人們》這組照片,楊茂林堅持拍攝了6年。每次生產裝置設備大修,他都深入到檢修現場,尤其關注那些與有毒有害物質打交道的人們,他總是被他們面對艱巨任務時的工作態度和樂觀的工作情緒所感染。他要通過他的鏡頭去表現、記錄這些一線工人真實的工作環境、工作場景、工作狀態,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而更深層的寓意還想通過畫面表達對這些一線工人的人文關懷。
翻看楊茂林儲存的攝影圖片記錄資料,會被一幅幅多彩的照片吸引,感覺如“開穴”般五味雜陳:時而驚異震撼,時而激越感動,時而沉吟思考……不禁想:躲在鏡頭后面的作者該有怎樣的豐富情感?懷揣著怎樣的瑰麗夢想并因此閱覽了多少人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