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上放著《鉆井工具手冊》和《鉆井工程技術手冊》,桌下的兩個大編織袋裝滿了專業書,旁邊還放著一個牙輪鉆頭和一把游標卡尺……7月23日,記者來到遼河油田歡喜嶺采油廠作業三大隊技術組組長于廣鵬的辦公室,發現這里幾乎成了書和工具的天下。“我就是喜歡它們,看著解悶,也能激發靈感。”于廣鵬說。
今年48歲的于廣鵬身體偏瘦,皮膚黝黑,眼神清澈透亮,上衣領口處總是卡著一支筆。在歡喜嶺采油廠,于廣鵬是公認的“修井大拿”,擁有實用新型專利7項、發明專利1項,參編專業書3本。
早在遼河石油學校讀書時,于廣鵬的“大拿”夢就已開始。當時,他在每本專業書上都寫下了五個字:修井工程師。
為實現這個愿望,參加工作后,他把全廠2800口油井的資料都翻了個遍,每年200天以上都在修井現場和工人一起干活兒、討論問題。直到現在,于廣鵬還保持著一項紀錄:參與蒸汽驅井擠灰作業223口,大修井140口,修井一次成功率99%。對此,他說:“要想成為修井工程師,得先成為一名真正的作業工!”
“小修好比騎自行車,是程序化操作;大修好比修自行車,是變量操作。修車不光看技術,還得靠手中的修理工具。”于廣鵬說。為適應大修需要,他把修井用的13類上百種規格型號的工具改造了個遍。齊40區塊工業化轉蒸汽驅之前,20多口井需要擠灰作業。于廣鵬設計的新型擠灰工具,使所有井實現了不動管柱作業,縮短了修井時間,節省了費用。于廣鵬改造的許多工具成了修井工人的得力助手。
由于對井況和工具非常熟悉,而且“基本上啥問題都碰到過”,于廣鵬的修井技術日益精進。今年4月,歡2-19-307井實施下襯管固井作業,當倒開懸掛器注入水泥漿頂替時,循環壓力出現異常。于廣鵬當場判斷是懸掛器脫開下移,與大伙兒研究后當即決定下放管柱進行對接,洗井洗出水泥漿后,重新固井成功,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
在于廣鵬的成長道路上,有一件事對他影響很深。“經過那件事后,我就跟變了個人似的。”于廣鵬望著窗外若有所思地說。
20多年前,剛畢業的于廣鵬被分配到小修隊。看哪兒都新鮮的熱乎勁過后,井場上經常出現這么一幕:一個老師傅后面慢悠悠地跟著個年輕人,可兩人就像陌生人一樣,一句話也沒有。一天,作為實習技術員的他獨自頂崗。急于表現的他加快了沖砂速度,誰知還沒沖上兩根,管柱就卡鉆了,只好打電話通知隊部。當時的大隊長董長發上井反復活動了20多次才解卡。“這么簡單的活兒干成這樣!你們隊干部呢?”董長發問現場工人。“隊長,是、是我……”正縮在抽油機旁的于廣鵬哆哆嗦嗦地舉起手。“過來吧,我也不能吃了你,沖砂可不能急躁……”董長發把于廣鵬叫過去教育了一番。師傅李奇志安慰愧疚的于廣鵬說:“不會就問,干錯活兒砢磣,問不砢磣!”師傅的這句話一直縈繞在他耳邊,“忘了自己名字,都忘不了這句話”。這件事讓于廣鵬從“悶葫蘆”變成了“話嘮”——不懂就問,以至于大家大老遠看到他就會說:“‘于問號’又來了,大家快‘閃’啊。”
現在,于廣鵬已通過中級職稱評審,成為一名修井工程師。他每天至少要接20多個電話,甚至遠在陜北的修井隊都找他請教。有時,于廣鵬覺得在電話中解釋不清,就到現場看:“前幾天半夜了,我還到井場去解卡了。”
“在我看來,他簡直就是為井筒而生的!”大隊長陶煜征這樣評價于廣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