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蕭條、美國緩慢的經濟復蘇以及近期中國PMI低于50,都預示著全球對石油需求的下降,或者至少降低了石油需求增長的速度;而來自北美的非常規油氣革命又放大了全球油氣供給。但供需基本面的寬松顯然對石油價格影響不大,布倫特原油(96.18,-0.08,-0.08%)期貨價格已從6月份的90美元/桶反彈到110美元/桶以上。
不斷上漲的石油價格,已使美國等西方石油消費國打算在近期釋放戰略石油儲備以平抑油價。而據稱這輪石油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對伊朗的石油禁運制裁產生了效果,市場因此每天大約損失了74萬桶的原油供給。
國際能源署(IEA)作為西方國家戰略石油儲備釋放的協調單位,開始并不支持美國提出的釋放原油儲備的計劃,IEA執行官瑪利亞·范德海芬女士在8月初就表示:“全球石油供應并沒有出現問題,所以IEA沒有必要釋放儲備。”但一個月之后,IEA的態度出現了松動,IEA的發言人最近指出:“我們正在密切注視石油市場,同時與IEA的成員國保持緊密的溝通,以便在合適時機做出迅速的行動。”
IEA態度松動的關鍵在于美國的堅持。隨著11月美國大選的臨近,民眾對經濟復蘇乏力的不滿結合著更高的汽油價格,顯然對奧巴馬尋求連任有著不利的影響。在2008年奧巴馬當選時,美國的汽油價格在1.5美元/加侖,現在的美國油價已逼近4美元/加侖。而在IEA的28個成員國的緊急石油儲備總量中,美國占了將近一半。截至6月底,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SPR)擁有6.96億桶原油,相比整個經合組織(OECD)體系持有的15.37億桶,比例超過45%。美國總統擁有很大法定職權,可以直接下令釋放戰略石油儲備。如果美國單方面釋放原油儲備的話,將會損害IEA的市場信譽。
那些在近年早些時候反對釋放原油儲備的IEA成員國,如今也改變了態度。在今年3月,當釋放儲備以平抑油價的主意第一次提出來時,德國和法國明確表示反對。但隨著7月歐盟禁止進口伊朗原油的制裁開始生效,這些國家也感受到了進口原油成本上漲的壓力。比如,法國現在正在考慮像英國一樣減輕國內的燃油稅。而那些身陷債務泥沼且需要進口原油的歐洲國家,更是歡迎石油價格的下跌。
至于儲備釋放的時間和規模,一些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當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達到115美元/桶或120美元/桶時,都有可能觸發IEA儲備的釋放。在當前113美元/桶的情況下,這個價格標準很有可能在9月中旬就會達到。而儲備釋放的規模則是由美國釋放3000萬桶,其他IEA國家釋放另外3000萬桶,這個釋放規模接近全球一天石油消費的2/3(全球二季度石油消費是8783萬桶/天),但是如果需要震懾市場投機行為的話,儲備釋放的規模可能更大。
不過,戰略石油儲備的釋放是否能起到平抑油價的作用,依然有著諸多疑問。
首先,戰略石油儲備建立的目的是為了應對實質性的供給中斷,而非為了應對高油價。如果為了平抑油價而釋放儲備,那么一些擁有儲備能力的公司反而會進行囤積,油價不會發生什么變化。而且,IEA成員國不能單獨釋放戰略石油儲備,需要所有成員國達成一致。但即使IEA國家達成一致釋放戰略石油儲備的話,其他國家很可能會將這些石油買走,以填補自己的戰略儲備。這樣的話,戰略石油儲備的釋放將是毫無作用的。
其次,OPEC的產量依然是左右石油市場的重要因素。7月份,OPEC的產能(加上伊拉克)達到了3194萬桶/天,已經超過了3000萬桶/天的產能天花板,現在OPEC有著充足的動力進行限產。也就是說原油儲備的釋放可能會被OPEC的實質性限產活動所抵消。如果IEA不與OPEC達成某種私下的協議,儲備的釋放也將毫無意義。
第三,就像范德海芬女士所說的那樣——全球石油市場的供應并未發生實質性的問題,當前油價高漲的主要原因在于伊朗的地緣政治,更確切地說,是伊朗問題惡化可能導致霍爾木茲海峽關閉,這會影響到全球石油和液態燃料消費的20%。現在每桶的石油價格中起碼有20美元是“伊朗溢價”。伊朗問題的解決,甚至是緩和,都比釋放原油儲備對于降低石油價格來說更有幫助。
所以說,近期IEA釋放戰略原油儲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而可能的原油儲備釋放是否能平抑油價,則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