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林博)2011年度中國石化集團優秀共產黨員名單揭曉,名單里有一位普通的基層干部,他就是多次獲得華北石油局和物探公司“技術標兵”、“優秀干部”、“優秀先進生產者”獎章的華北石油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簡稱華北物探)445隊隊長楊樹彬,在加入華北物探的13年時間里,他用勤勞的汗水譜寫了感人的創先爭優之歌。
腳踏實地:做別人不愿做
1999年,稚氣未褪、身體單薄的楊樹彬大學畢業一畢業就來到華北物探的前身——第四物探大隊445隊,成為一名普通技術工人。
當時445隊室內組剛設立資料解釋崗位,要求知識全面,分析判斷能力出色。組長介紹時講:“這個崗位技術含量高,稍有失誤就會影響項目評定。”很多同事怕帶來負面影響而不愿到這個崗位,楊樹彬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
面對同事們質疑的眼光,楊樹彬暗下決心,每天早起晚退,瞅準機會就練習,向經驗豐富的老同志拜師。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他就掌握了資料解釋的要領,同時利用空閑時間學會了相鄰技術操作,成為了分隊小有名氣的“專家”。
勇挑重擔:我是黨員我上
2009年4月,445隊承擔西藏羌塘盆地笙根地區二維地震采集項目。但分隊長這時正好調離,組織把眼光投向了楊樹彬。考慮到西藏工區艱苦的環境以及他從也門回國不到1個月,公司領導帶著試探的口氣征求他的意見。“我是黨員,西藏工區我上!”楊樹彬二話沒說,就接受了任務。
“過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雖然在格爾木經過幾天適應,但當他帶領車隊翻越唐古拉山時還是遭受了一陣高原反應的折磨:頭痛欲裂,心悸惡心,兩腿沉重得像灌了鉛似的,晚上幾乎不合眼。即便如此,他還是惦記著弟兄們,行車中通過電臺了解職工的身體狀況,晚上住旅店后又挨著房間看望職工,并鼓勵大家“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
班戈縣距離工區300公里,由于路況不好,進藏車隊跑了整整一天,到達工區時已經是傍晚,老天爺好像和他們作對一般,飄起了鵝毛大雪。他顧不上休息,立即帶領職工搭建帳篷、架設電線、調試發電機,此時他心里只有一個信念:決不能讓職工挨凍受餓。晚上12點,帳篷終于搭好了,電通了,電暖氣熱了,職工也吃上了熱氣騰騰的面條,楊樹彬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打造一流:細心精心用心
楊樹彬認真鉆研操作方法,在提高生產質量上狠下工夫,把“下一道工序就是用戶”的工作理念始終貫穿在工作的每一刻。
2011年下半年,鄂爾多斯油氣會戰拉開序幕,楊樹彬帶領445隊進行什股壕三維項目施工。看到鉆工們情緒不高,憑借多年的工作經驗,細心與個別鉆工進行了交流,得知工區內地面看著一樣,地下巖層構造變化很大,高速層深淺不一,現有鉆井設計嚴重影響效率。
第二天一早,楊樹彬帶領技術負責、分線設計人員跟隨鉆機班出工,分析泥沙與地質工造,組織了生產試驗,找出問題并重新定制了鉆機作業指導書。根據地質差別制定不同的生產計劃,并且每臺鉆機打完一口井,都必須經過監井人員泥沙檢驗后,才能進入下一口井作業,生產計劃工作量逐日遞增,一臺鉆機每天增加3-5口井,半個月后,該工區日鉆機產量由原來的700口/天,提升到1200口/天,不僅流水線暢通了,質量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
楊樹彬通過精心組織,科學安排,充分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出工62天時間,完成了49636炮的工作量,平均日效達801炮,刷新了該探區多項紀錄,實現了“高速度、高效益、高質量”目標,為油氣會戰贏得了先機,職工收入也得到保障。
憑著對崗位的無限熱愛,對技術的勤鉆細研,對質量孜孜不倦追求,楊樹彬得到了公司和職工的認可。然而在成績面前,他并不滿足:“華北石油要實現科學發展,還需要我們所有員工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要繼續立足本職創先爭優,比學趕幫超,爭取為油氣大開發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