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與新奧燃氣聯合發出的針對中國燃氣的收購要約歷經近一年后最終失敗。昨日三家公司均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因收購需滿足的先決條件無重大進展,要約人宣布,收購要約不再繼續進行。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收購失敗,中石化昨日卻轉與中國燃氣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轉敵為友”。
此前曾6度延期
昨日中國燃氣披露,中石化與其簽訂戰略協議,雙方將組建合資公司。合資公司將利用中國燃氣原有網絡銷售中國石化的液化石油氣,改建成品油和壓縮天然氣兩用補充站,并共同拓展中國迅猛發展的車用及船舶加氣市場。中石化將優先供應天然氣給中燃,此外,中石化原則同意中燃參與中石化省際天然氣管線及配套設施的投資。
中石化和新奧去年12月發出收購要約,擬以每股3.5港元共計167億港元對中國燃氣發起敵意收購。此后中燃方面不斷推高股價,致其高于收購價。
截至昨日,該收購要約已經被6度延期,而10月15日正是最后一次延期的最終截止日期。昨日三方公告正式確定該收購要約終結。
反壟斷審查擊敗收購
6次延期也折射出諸多波折,來自中國燃氣高管的抵制以及中國燃氣其他股東不斷增持導致中國燃氣股價提升是重要原因之一。中燃股東之一北控集團多次增持,中國燃氣股價大幅上升,并高于收購價。
昨日中國燃氣停牌,但停牌前股價為4.3港元,遠超此前3.5港元的每股收購價。而此前中石化和新奧方面并未表示愿意加價收購。除此之外,前中燃董事總經理劉明輝重返公司之后,連同執行總裁黃勇及多名員工,連番行使手上的購股權,也將大幅增加收購成本。
未滿足政府反壟斷審批也是重要原因。早在收購要約發出后就引起市場擔憂,可能導致天然氣市場壟斷。收購最終未獲政府審批是導致收購終止的直接原因。
中國燃氣是在香港聯交所上市的燃氣運營服務商,主要在中國大陸向居民、商業、公建和工業用戶輸送各種燃氣。國臺辦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中石化、北京控股集團、韓國SK集團、英國富地石油控股有限公司等均是其股東。
觀點
三方PK中燃成大贏家
盡管中石化聯合新奧收購中燃失敗,但最終還是與中燃成為合作伙伴,業內分析認為中國燃氣成為最大贏家。
對于這一結局,一位不愿具名的資深天然氣研究領域專家對記者表示,中石化是國內第二大天然氣供應商,其聯合收購目的無非就是為今后的產品銷售鎖定市場,但從目前來看,中石化并未有損失。借助中國燃氣的渠道,中石化仍然可銷售自己的產品。關鍵在于中石化的定位,是想做天然氣供應商,還是要上下游通吃。“從長遠看,當然是控制了渠道更好。”上述專家表示。
由于此收購是中國首個由國有企業向非國有企業發出的敵意收購提議,昨日有外電分析稱,此次收購失敗也顯示出,中國非國有企業能夠抵御來自國有企業的吞并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