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顧永強)作為企業的創新能手,如何從企業巨變中汲取力量投身創新,使創新從原始的肩扛人拉、甩榔頭到如今的“摁按鈕”、“點鼠標”?“山東省首席技師”郝洪峰的創新經歷,對此作了極佳詮釋。
已在采油生產一線摸爬滾打了24年載的郝洪峰,現已取得17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申報受理兩項發明專利,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
11月5日,筆者來到中石化勝利油田孤東采油三礦“郝洪峰創新工作室”,聽聽這位有15年黨齡的“老創新”講述他的快樂創新故事。
1988年冬季的一天,郝洪峰參加了7-50-255油井調沖程工作,當時隊上組織了10多名年輕力壯的職工輪番上陣操作,但是一個上午曲柄銷子紋絲未動,反而由于操作不慎損傷了曲柄銷子螺紋。劉強師傅一邊修螺紋一邊嘟囔著:“干了半輩子采油,頭一回遇上這么難干的活兒”。最后隊長趙貴明提出,將兩只三爪拔輪器焊在三腳架兩端制成一個“螺紋千斤頂”,邊緊邊砸絲杠,這樣既傷不到螺紋,也可以使曲柄銷子持續受力。維修班的師傅在現場用皮尺測量尺寸后很快完成了“螺紋千斤頂”的制作。這一比較粗糙、原始的創新還真管用,裝上后不到半個小時曲柄銷子帶著襯套被頂出了曲柄。這件事情對他觸動很大,使他認識到工作中僅僅出力氣是遠遠不夠的,他從此深深地愛上了創新。
他清楚地記得,90年代中期,機械制圖應用的不多,即便畫圖也是手工繪制草圖。所解決的問題的主要集中在普通工具的改進上,往往自己動手或者和單位維修班的師傅一起加工改進,也缺乏技術含量。這個過程中由于沒有創新資金來源,一般采取修舊利廢的辦法甚至是自掏腰包來解決。
那時創新工具有的是鐮刀甚至是家用菜刀,而現在有了電子切割器、紅外測溫儀和各種先進的儀器設備。1998年清理管道表面的防腐層沒有專用工具。他和職工們就用鐵鍬清理,但是鐵鍬把長,操作坑小時施展不開,而且鐵鍬位于穿孔位置時油水噴濺的范圍很大。后來改用鐮刀,但是防腐層不易清理徹底。再后來他買了菜刀并將刀的前端用砂輪機開刃,雖然清理效果好了但是職工操作比較費力。反復嘗試下,他和維修班的職工利用廢舊抽油桿和平鍵,制作了把“T”型剖刀,經過試驗,比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創新過程中,經常需要繪制圖,手工畫圖質量差、效率低,1999年他學了計算機繪圖軟件CAXA,這給他的創新裝上了“加速器”,原來搞一項創新搞大半年,現在只要一個月,創新的實物就能直達試驗現場。
抽油機備用光桿卡子只有準確安裝在懸繩器支撐架內10厘米左右的高度內才能發揮作用,如何準確定位呢?他把工具一個人裝了拆,拆了裝,反復試驗都不成功。在遭遇了單槍匹馬的創新連連受挫后,他轉變思路,他的徒弟和同事陸續加入進來,由一個人的創新變成了團隊創新。2006年洪峰帶領他的“創新發燒友”為基礎開始運作,到2007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創建,一年多的時間就研制出了精確定位型光桿卡子,光桿斷彎防控技術裝置等10多項成果新鮮出爐。
創新工作室的成立得到了采油廠、采油礦的大力支持,創新條件到了很大的改善,創新工作也由此走上了正軌。廠里投資近百萬元配備了微機、打印機以及500余套科技工具類圖書,大大方便了攻關設計。測量工具由當初的一把卷尺增加到聲級儀、紅外測溫儀、螺紋規等幾十種,并可以根據項目需要隨時購置。創新試驗、訓練的演練場有3000多平方米,創新成果的陳列教學室由100多平方米,電化教學設備齊全的培訓室可以同時容納60人培訓,上述設施既可以進行注采地面創新項目的實驗,也可以對職工進行標準化操作訓練,還可以進行成果的多媒體發布。
郝洪峰記得,新世紀初,職工創新成果往往只在創新者“一畝三分地”地里打轉轉,如今、采油廠成立了基層創新工作委員會,設立了專項資金推動新項目的創造和創新成果的推廣,每年年初征集一線工人提出的創新思路,專門組織創新成果立項論證會,加強過程管理,提供人力、物力和技術的支持,一線職工參與創新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同,創新成功率有了極大提高。而采油廠不吝重金,對創新能手給予重獎,讓他們名利雙收。郝洪峰就是創新的受益者,由普通職工成長為采油廠首席技師,2011年榮幸地獲得了山東省首席技師的稱號。
“早期的創新就是肩扛人拉、靠掄大錘甩榔頭修修補補,如今則‘摁按鈕’、‘點鼠標’驅動地下油龍,”郝洪峰一本正經地說:“是企業的快速發展和強力支持造就了我,成就了我的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我雖然吃了不少苦頭,但更多的是享受創新的快樂。十八大召開一定會給我們一線工人創新帶來更多的好政策,我對黨、國家和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