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1月10日,出生于臺灣中原大學的蘇孝世于1978年畢業于臺灣中原大學,獲工商管理學士學位。1980年,蘇孝世加入杜邦臺灣,擔任客戶服務代表,一年后,成為聚合物業務銷售及市場拓展代表。1986年,他被派往香港,出任杜邦高性能薄膜業務亞太區銷售負責人。1988年,蘇孝世返回臺灣,在杜邦電子部門出任若干生產領域的領導職務。1997年末,他調任美國弗吉尼亞州里士滿市任Kevlar全球產品經理一職。2001年,蘇孝世回到亞洲,先后居住在香港和上海,任氟產品部亞太區業務總監。2010年9月1日,蘇先生就任杜邦公司全球副總裁兼杜邦大中國區總裁,負責領導杜邦公司在中國大陸、臺灣和香港地區的業務。
蘇孝世是個很有危機感的人,常年在兩岸三地工作,讓他更是從中國市場巨大的變化中窺見這些需求中巨大的商機。學工商管理的他并沒有太多技術專業背景,在一家以技術見長的專業公司里,這樣的背景似乎并沒有太多優勢。但就是這樣一位沒有專業技術背景的人,最終成為杜邦全球副總裁,負責杜邦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事務的管理工作。在長達32年的杜邦職業生涯里,蘇孝世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入職杜邦臺灣時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客戶服務代表。
伴隨中國經濟放緩,杜邦去年第三季度業績下滑,面對中國業務多年來高速增長出現的下滑狀態,蘇孝世表示,第四季度杜邦中國的銷售業績已出現回暖,“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加大在華投資,長期仍然看好中國市場。”
去年三季度遭遇利潤下挫
過去多年,杜邦中國的銷售業績在杜邦全球業務中一直是令人艷羨的對象。2006-2010年,杜邦中國銷售總額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9%。2011年,杜邦中國的銷售額更是飆升至32億美元。
但這樣的風光在全球經濟疲軟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遭遇“滑鐵盧”。去年10月23日,杜邦公布的財報顯示,杜邦三季度總收入為73.9億美元,同比減少9.2%。第三季度凈利潤大幅下挫至10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52億美元完全是天壤之別。
財報同時顯示,三季度總收入下降源于電子與通信、高性能化學等業務部門銷售的下降,其中尤以亞太地區最為明顯的銷售額為19億美元,下降15%。
杜邦隨后宣布啟動重組計劃,未來12-18個月內在全球裁員1500人左右,并下調了去年的每股盈利預期。不過對此重組調整計劃,蘇孝世表示,全球裁員對整個中國市場的影響不大。相反,杜邦中國目前是缺人狀態。
下注光伏產業是下挫主因
杜邦在華銷售大幅下挫的另一大因素是中國光伏產業跌至低谷。這也是蘇孝世在中國市場最令人看不懂的一招,即在逆勢中下注光伏產業。在BP等一些大的能源巨頭紛紛選擇推出太陽能產業時,杜邦卻選擇逆勢拓展光伏產品。為中國光伏電池板提供高端應用材料產品的杜邦先是與提供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的英利綠色能源合作,簽署了價值1億美元的光伏材料戰略協議。然后又與尚德電力簽下合約。不久,連連與天合光能和中電電氣簽訂長期合同,將光伏領域的材料和創新協作依次延伸。
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與尚德的牽手。當時的尚德已深陷“資金鏈”斷裂傳言泥沼,且中國光伏企業不景氣的狀況已到了噤若寒蟬的地步。但2012年2月7日,杜邦依然與尚德電力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意在協助增加光伏材料與技術的供應,同時雙方也在尋求合作營銷的機會。
看好光伏產業未來發展
作為為中國光伏企業提供高端應用材料的杜邦并不認可會受到光伏產業寒冬的直接沖擊。“總體來講,光伏產業呈現向上發展的態勢,困難是暫時的。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在大幅下降。以前是企業必須要獲得政府的大額補貼才能賺到錢,現在雖然還是需要獲得一點補貼才能維持,但已經很少了,有了很大的成長性。從長遠看,光伏產業仍然是世界能源發展的潮流,全世界都在發展非化石能源,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是不可限量的。”蘇孝世說。
蘇孝世對光伏產業的自信當然有他的理由,目前全世界生產的70%的光伏電池都用到了杜邦生產的材料,杜邦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材料生產企業。2011年,杜邦在光伏市場的銷售額是14億美元,2014年,杜邦的光伏銷售目標計劃是20億美元。
榜樣·對話
中國不再是新生市場
記者:我注意到,杜邦針對中國市場很早就開始整合計劃?
蘇孝世:大約是在五年前,杜邦制訂了一個有關杜邦中國發展的整合計劃。當時不僅要構建強大的公司整體實力,也在人員發展、組織架構、管理流程、市場開發、研發創新等方面建立協作流程,推進業務發展,更好地服務中國社會的需要。我們在國內的光伏太陽能業務在2007年-2010年間的增長超過100%。在市場條件最困難的階段,對于一些策略性投資,比如深圳的薄膜光伏太陽能生產設施和山東東營的鈦白粉生產項目,我們沒有任何動搖。因為它們事關我們在中國的長遠發展,事關我們對這一市場的承諾。
記者:未來中國的發展面臨很多挑戰,您曾說過這些挑戰為杜邦帶來了機遇?
蘇孝世:對,中國不再是一個新興市場,而是一個蘊含巨大成長機會的成長市場。比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提升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對于杜邦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中國未來的農業、食品、清潔能源、汽車、3C和公共交通等產業的增長為杜邦帶來對糧食、能源和科技產品的持續機遇。未來10年甚至在更長的時間里,杜邦中國的工作中心將主要集中在推廣農業技巧,提供農業產出率和農民收入;提供生物科技和能源解決方案,應對多元化能源的需求;推動適合社會成長所需要的民生、能源、電子、通信等方面的原料和技術;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所需的技術和科技。RF2我的釩鈦網|中國釩鈦行業資訊門戶網站
榜樣·側記
為10年后杜邦中國市場做準備 蘇孝世是個“老杜邦”,自1980年加入杜邦臺灣后,32年來一直在杜邦位于臺北、香港、美國、上海等各地的不同部門,一步步從基層員工走向管理部門,繼而成為杜邦公司全球副總裁兼杜邦大中國區總裁。不過相比一家有210年歷史的招牌老店,蘇孝世笑言自己的工齡還算很“年輕”。
接掌中國區帥印后,蘇孝世很快對中國市場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他認為中國有四大發展趨勢,即一是對食品供應和糧食安全的持續需求;二是重視提高產業和整個社會的環境表現;三是“和諧社會”建設,讓更多地區和民眾享受發展的福祉;四是應對社會人口結構變化,滿足對勞動力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這四方面為我們指明了未來幾年在中國做生意的方向,也為杜邦中國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了機遇。”
蘇孝世隨后為未來10年杜邦中國的工作重心進行了調整。第一,推廣和發展先進的農業技術,滿足中國對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民收入的需要;第二,發展先進的生物科學、環境技術和能源解決方案,回應市場對環境保護和多元化能源結構的需要;第三,推進適合廣大農村地區、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民生、能源、電子、通訊等方面的材料和技術;第四,提供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所需的先進技術和高性能材料,以及提升生產設施和人員安全水平的防護科學技能產品。
蘇孝世是個很有危機感的人,常年在兩岸三地工作,讓他更是從中國市場巨大的變化中窺見這些需求中巨大的商機。學工商管理的他并沒有太多技術專業背景,在一家以技術見長的專業公司里,這樣的背景似乎并沒有太多優勢。但就是這樣一位沒有專業技術背景的人,最終成為杜邦全球副總裁,負責杜邦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事務的管理工作。在長達32年的杜邦職業生涯里,蘇孝世依然清晰地記得自己入職杜邦臺灣時的第一份工作是做客戶服務代表。
伴隨中國經濟放緩,杜邦去年第三季度業績下滑,面對中國業務多年來高速增長出現的下滑狀態,蘇孝世表示,第四季度杜邦中國的銷售業績已出現回暖,“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加大在華投資,長期仍然看好中國市場。”
去年三季度遭遇利潤下挫
過去多年,杜邦中國的銷售業績在杜邦全球業務中一直是令人艷羨的對象。2006-2010年,杜邦中國銷售總額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9%。2011年,杜邦中國的銷售額更是飆升至32億美元。
但這樣的風光在全球經濟疲軟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遭遇“滑鐵盧”。去年10月23日,杜邦公布的財報顯示,杜邦三季度總收入為73.9億美元,同比減少9.2%。第三季度凈利潤大幅下挫至1000萬美元,與去年同期的4.52億美元完全是天壤之別。
財報同時顯示,三季度總收入下降源于電子與通信、高性能化學等業務部門銷售的下降,其中尤以亞太地區最為明顯的銷售額為19億美元,下降15%。
杜邦隨后宣布啟動重組計劃,未來12-18個月內在全球裁員1500人左右,并下調了去年的每股盈利預期。不過對此重組調整計劃,蘇孝世表示,全球裁員對整個中國市場的影響不大。相反,杜邦中國目前是缺人狀態。
下注光伏產業是下挫主因
杜邦在華銷售大幅下挫的另一大因素是中國光伏產業跌至低谷。這也是蘇孝世在中國市場最令人看不懂的一招,即在逆勢中下注光伏產業。在BP等一些大的能源巨頭紛紛選擇推出太陽能產業時,杜邦卻選擇逆勢拓展光伏產品。為中國光伏電池板提供高端應用材料產品的杜邦先是與提供垂直一體化光伏發電產品的英利綠色能源合作,簽署了價值1億美元的光伏材料戰略協議。然后又與尚德電力簽下合約。不久,連連與天合光能和中電電氣簽訂長期合同,將光伏領域的材料和創新協作依次延伸。
最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與尚德的牽手。當時的尚德已深陷“資金鏈”斷裂傳言泥沼,且中國光伏企業不景氣的狀況已到了噤若寒蟬的地步。但2012年2月7日,杜邦依然與尚德電力簽署了一項戰略合作協議,意在協助增加光伏材料與技術的供應,同時雙方也在尋求合作營銷的機會。
看好光伏產業未來發展
作為為中國光伏企業提供高端應用材料的杜邦并不認可會受到光伏產業寒冬的直接沖擊。“總體來講,光伏產業呈現向上發展的態勢,困難是暫時的。企業的生產成本也在大幅下降。以前是企業必須要獲得政府的大額補貼才能賺到錢,現在雖然還是需要獲得一點補貼才能維持,但已經很少了,有了很大的成長性。從長遠看,光伏產業仍然是世界能源發展的潮流,全世界都在發展非化石能源,光伏產業的未來發展是不可限量的。”蘇孝世說。
蘇孝世對光伏產業的自信當然有他的理由,目前全世界生產的70%的光伏電池都用到了杜邦生產的材料,杜邦是世界上最大的光伏材料生產企業。2011年,杜邦在光伏市場的銷售額是14億美元,2014年,杜邦的光伏銷售目標計劃是20億美元。
榜樣·對話
中國不再是新生市場
記者:我注意到,杜邦針對中國市場很早就開始整合計劃?
蘇孝世:大約是在五年前,杜邦制訂了一個有關杜邦中國發展的整合計劃。當時不僅要構建強大的公司整體實力,也在人員發展、組織架構、管理流程、市場開發、研發創新等方面建立協作流程,推進業務發展,更好地服務中國社會的需要。我們在國內的光伏太陽能業務在2007年-2010年間的增長超過100%。在市場條件最困難的階段,對于一些策略性投資,比如深圳的薄膜光伏太陽能生產設施和山東東營的鈦白粉生產項目,我們沒有任何動搖。因為它們事關我們在中國的長遠發展,事關我們對這一市場的承諾。
記者:未來中國的發展面臨很多挑戰,您曾說過這些挑戰為杜邦帶來了機遇?
蘇孝世:對,中國不再是一個新興市場,而是一個蘊含巨大成長機會的成長市場。比如“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提升糧食生產和食品安全,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對于杜邦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中國未來的農業、食品、清潔能源、汽車、3C和公共交通等產業的增長為杜邦帶來對糧食、能源和科技產品的持續機遇。未來10年甚至在更長的時間里,杜邦中國的工作中心將主要集中在推廣農業技巧,提供農業產出率和農民收入;提供生物科技和能源解決方案,應對多元化能源的需求;推動適合社會成長所需要的民生、能源、電子、通信等方面的原料和技術;提供高附加值、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所需的技術和科技。RF2我的釩鈦網|中國釩鈦行業資訊門戶網站
榜樣·側記
為10年后杜邦中國市場做準備 蘇孝世是個“老杜邦”,自1980年加入杜邦臺灣后,32年來一直在杜邦位于臺北、香港、美國、上海等各地的不同部門,一步步從基層員工走向管理部門,繼而成為杜邦公司全球副總裁兼杜邦大中國區總裁。不過相比一家有210年歷史的招牌老店,蘇孝世笑言自己的工齡還算很“年輕”。
接掌中國區帥印后,蘇孝世很快對中國市場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他認為中國有四大發展趨勢,即一是對食品供應和糧食安全的持續需求;二是重視提高產業和整個社會的環境表現;三是“和諧社會”建設,讓更多地區和民眾享受發展的福祉;四是應對社會人口結構變化,滿足對勞動力素質和人才培養的需要。“這四方面為我們指明了未來幾年在中國做生意的方向,也為杜邦中國發揮自身優勢提供了機遇。”
蘇孝世隨后為未來10年杜邦中國的工作重心進行了調整。第一,推廣和發展先進的農業技術,滿足中國對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民收入的需要;第二,發展先進的生物科學、環境技術和能源解決方案,回應市場對環境保護和多元化能源結構的需要;第三,推進適合廣大農村地區、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民生、能源、電子、通訊等方面的材料和技術;第四,提供向高附加值、高科技和知識密集型產業轉型所需的先進技術和高性能材料,以及提升生產設施和人員安全水平的防護科學技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