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石化網訊 2013年,國內能源產業圍繞大氣污染防治的要求,展開了全面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一方面用清潔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另一方面淘汰落后產能,提高能源生產和使用效率,力圖壓縮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重。但有限的天然氣資源的制約越來越突出,同時超高壓輸電電網在技術和社會等方面建設的困局,也制約了“煤改氣”、“煤改電”工程的進展。
2013年9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嚴控“兩高”(高污染、高耗能)行業新增產能,全面推行清潔生產,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等。
根據隨后出臺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計劃新建和改造燃煤機組脫硫裝機容量5970萬千瓦;新建燃煤電廠脫硝裝機容量1.1億千瓦。在未來3年內,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東省壓減煤炭消費總量8300萬噸。
遭遇天然氣資源瓶頸
2013年11月14日,北京市電力公司的工作人員在西城區辟才胡同完成了最后一處合閘發電工作,標志著京城核心區今年的4.4萬戶居民“煤改電”外電源工程全面完工。至此,首都核心區共計26.4萬戶居民完成了“煤改電”的任務。目前該市還有2萬戶居民使用煤爐。
但是,在規模龐大的火力發電領域,“煤改氣”的推行遇到了很大的難題。
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火力發電量占全國發電總量的78.6%。分析人士指出,這么重的發電任務很難短時間內轉換為由天然氣來承擔。大規模進口天然氣也不現實,這不但會引起國際氣價快速上漲,而且會產生國家能源安全威脅。
按照2010年10月出臺的時間表,北京市4家年耗煤1000萬噸的燃煤電廠,最遲要在2014年采暖季前整體搬遷,易地新建的燃氣熱電聯產機組要實現投產。但有媒體披露,時至今日,這項工程進展不大,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搖頭說“北京慢了”!
煤改氣面臨的問題遠不止于此。城市地下管網分布錯綜復雜,敷設天然氣管道困難重重;城市儲氣量不足,新建管網涉及征地、拆遷和安全問題,是很難跨越的一道坎;煤改氣的基本推進方法是政府主導,這與市場化改革的取向有矛盾。
最大難題是氣源緊張制約
去年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從夏季就開始了。全年一直呈現出偏緊態勢。中國對持續重度霧霾天氣的治理也給天然氣供應帶來壓力。
去年入冬不到一個月,天然氣供應商中石油就開始限制工業企業用氣,對于交通用氣則干脆停供。限氣來得如此之早,讓大家始料不及。據估計,年初國內天然氣供應缺口在100億立方米左右,大幅超過往年65億-75億立方米的缺口。
各地爭相上馬“煤改氣”工程對天然氣供應帶來的壓力,也引發了官方的高度重視。2013年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在兩周內對“煤改氣”及今后幾年天然氣供需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在不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里,國家發改委已數度針對“煤改氣”下發通知。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要求,“煤改氣”必須先簽訂供氣合同落實氣源,燃氣發電要暫停上馬。他要求避免各地一哄而上加劇供需矛盾,確保居民生活用氣和汽車用氣。
為了刺激天然氣進口,國家已經擴大了增值稅返還范圍。國內天然氣田也加大了生產負荷。
新能源上網受限
中國新能源發展迅速,其中風電裝機世界第一。但由于現有體制的束縛,新能源的消化成了難題。
2013年年底,甘肅新能源裝機將突破1000萬千瓦。到2015年,若已批準的2380萬千瓦新能源項目全部建成,甘肅省內電力裝機大量富余,后續建成的風電場、光伏電站將面臨“建成即限電”的尷尬局面。
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指出,在全國“三北”風電集中地區,棄風已經比較普遍。2012年,全國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為1890小時。一方面是存量裝機的利用率在降低,另一方面,新的裝機仍然在大力發展,2012年風電新并網的裝機是1460萬千瓦,2013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提出,今年新增風電裝機是1800萬千瓦。雖然預計2013年風電棄風限電將達到100億-150億千瓦時,低于2012年的200億千瓦時,但裝機的增加,如不采取措施,棄風問題將進一步加重。
在加快電網建設以外輸的同時,風電供暖也開始嘗試。甘肅對高載能企業則網開一面。
水電棄水現象也很普遍
2013年,隨著云南和四川等西南水電裝機的增加,電力外送能力飽和出現了大規模棄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分析,這是因為電網建設項目跟不上。
裝機規模世界第一的三峽電站,則受其他功能制約。于2003年正式發電的三峽電站,總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1000億千瓦時。但據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環境保護委員會顧問王儒述透露,截至2013年11月30日,三峽電廠累計發電7045億千瓦時,與設計發電能力相比,有很大的差額。以2012年為例,當年巴西伊泰普水電站發電共982.87億千瓦時,位居世界第一,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比伊泰普水電站高出60%,但其2012年發電量僅為981.07億千瓦時,低于伊泰普水電站。
就其原因,王儒述說:“三峽工程因為要兼顧防洪、補水等社會效益,三峽電站的年發電量并未達到1000億千瓦時。”
超高壓電網力排眾疑
2013年8月15日,國家電網印發《電能替代實施方案》,提出“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的能源消費新模式。
對煤炭消費依靠從外部輸入的東部地區而言。“以電代煤、以電代油”,就必須“電從遠方來”,將北方的煤炭產地的火電和西南地區的水電,以及北部的火電、風電、太陽電力等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到過來。這樣的長距離輸電,只能建設特高壓線路。
但是,對特高壓線路的建設,一直存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多方面的爭議。四川、云南水電外送通道建設之所以被耽誤了4年工期,是因為當地政府確保本地供電優先的追求與全國一體化的矛盾,從而形成了交流與直流的爭執。所幸國家發改委最終一錘定音,已于去年10月8日核準了直流方案,從而結束了僵局。
2013年,特高壓電網進入全面加快發展、大規模建設的新階段。年內特高壓“四交三直”開工(淮南-南京-上海、浙北-福州、雅安-武漢、蒙西-長沙、寧東-浙江、錫盟-泰州、蒙西-湖北)。
歐陽昌裕說:“未來幾年內,西部還有這個環境容量,但這其中確實存在著隱患。如果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西部的生態、環境可能也將面臨風險。”“所以,國家還是要考慮煤炭的總量控制,不能突破天花板”。
按照中電聯的預測,根據我國的能源結構,最理想的狀態是電煤在終端煤炭消費總量里占75%左右。
電網智能化建設大規模展開
2013年是配電自動化發展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一系列發展規劃和標準的制訂完成,為配電自動化進入全面建設高速發展時期鋪平道路。
在投資規模方面,到2020年電網總投資規模接近4萬億元,規劃試點階段投資約5500億元;全面建設階段投資金額最多,約2萬億元;基本建成階段投資1.7萬億元。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展開,智能化投資將明顯增加。
隨著國務院常務會議把智能電網建設列為未來六項工作重點之一,從國家政策層面為智能電網建設保駕護航;智能電網建設有望提速。預計智能變電3000億元投資將逐步落地,“十二五”后期投資將加速,進入高增長。
淘汰小火電、小煤窯
在能源生產領域,淘汰落后小火電機組轉而建設高效低耗的大型機組,淘汰小煤窯、淘汰過剩的焦炭產能,是加快轉變能源行業發展方式、推進節能減排、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舉措。
據估計,整個“十一五”,關停小火電7683萬千瓦。2013年,國家下達各地的淘汰小火電的指標是1400萬千瓦,低于較2012年的2000萬千瓦。
2013年19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目標確定:焦炭超千萬噸,而2012年為2070萬噸。
近日,國務院發出通知,停止審批30萬噸以下的煤炭企業的設立。此外,在煤炭使用方面,國家通過稅收杠桿鼓勵同時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以減少對國內煤炭資源過分開采,從而使進口煤炭數量不斷攀升。2013年,進口煤炭超過3億噸,占國內消費總量的9%左右。
國際能源署(IEA)今年發布的《煤炭市場中期報告》顯示,中國煤炭消費2012年達36.8億噸,比前一年增長4.7%,增幅較前一年下降4.7個百分點。報告強調,中國政府已經采取措施,鼓勵提高能源效率,促進能源生產多樣化,以改變增長方式,減少對煤炭的需求。中國政策調整已經影響全球煤炭市場走向。
石油化工:一體化集約化
汽車尾氣排放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家加快了油品質量升級步伐,2013年12月18日,國家標準委發布第五階段車用汽油國家標準。
石油開采行業,老基地面對原油儲量下降產量遞減的難題,開始在產業延伸和轉型發力。中石油華北油田近年來按照綠色、國際、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開始由“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在全力穩定油田業務的基礎上轉型開拓以城市液化天然氣(LNG)、儲氣庫和煤層氣等“氣”產業為主的新能源業務,成為華北油田極具潛力的新的經濟增長極。
貫徹石油“走出去”的戰略
2013年初,中海油以151億美元的價格買下了尼克森石油公司,首先了國內去也迄今最大規模的國際并購。
石化領域,據說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勇武表示,2012年行業總產值達到12.24萬億元,成為世界石油和化工生產、消費第二大國,其中化學工業的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石油和化工行業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多數行業產能過剩;增長方式大多是量的增加而不是質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高端產品依賴進口的格局尚未完全改善;節能減排壓力巨大,淘汰落后產能任重道遠。
《國務院關于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通知》提出,石化及化學工業要按照一體化、集約化、基地化、多聯產發展模式,從嚴控制項目新布點,快推進煉化一體化新建擴建項目,籌建設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的千萬噸級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煉化一體化基地。
2014年展望
2012年,國內天然氣生產能力達到1075億立方米。但面對工業用氣停供下220億立方米的缺口,業內普遍相信,我國天然氣供需矛盾將長期存在。目前天然氣進口虧損,天然氣價格改革勢在必行,2013年實現了非居民用氣價格上調后,2014年居民天然氣實行階梯價格制度,應無懸念。天然氣進口方面,中俄雙方就每年680億立方米貿易的價格談判,雖然在2013年并沒有如預期實現,但近日據俄方稱將在2014年2月完成。而實現供氣則是在2018-2020年。
專家展望,2014年電網投資將會延續2013年的結構性調整,以智能電網建設為綱,加速推動配、用電自動化改造、升級,不斷適應新能源和分布式電源快速發展以及社會用電友好互動要求不斷提高的發展趨勢。
風電滯銷問題,國家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用2-3年時間解決”,實現電網全額收購。預計2014年將是關鍵一年;光伏電力在財政補貼、上網優惠、融資等扶持政策的作用下,預計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光伏應用市場;在應用方式上,在國家能源局分配給各省的2014年預安排規劃中,分布式電站占有2/3的份額,顯示出未來的技術走向。
水電方面,由于3013年國家新核準的成規水電新開工項目只有422萬千瓦,遠遠低于2011、2012年分別1140萬千瓦以上的規模,所以2014年的建設進度有可能下降。
據報道,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近日表示,2014年能源工作將堅持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強監管、保供給、惠民生的總體思路,著力打造中國能源“升級版”。其中“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成為最響亮的口號。預計2014年新的能源政策將包括,嚴格控制煤炭產能過剩,強化能耗控制硬約束,對能耗、電耗達不到行業標準的產能實施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