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特色優勢產業發展,8月2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國務院批準,發布了《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令第15號),該文件將于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值得一提的是,此《目錄》中,一直備受行業關注的煤化工項目遭遇潑冷水;即在征求意見稿中,新疆、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青海、貴州和云南,都列入的煤制烯烴和煤制甲醇項目,終稿中卻被一律取消。
作為以煤基為主的甲醇行業而言,此舉措將會對中國甲醇行業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從我國甲醇行業的產能情況來分析階段性產能過剩尚存。
近十年來,我國甲醇行業產能擴增的步伐從未間斷,且部分時段產能增長幅度明顯;尤其2004-2008年期間,受國際原油持續高位及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影響,能源替代的戰略消費預期下,造成甲醇產業過熱、不健康的發展態勢。據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甲醇新增產能增長率高達至56.66%,2010年產能增長率為38.26%,2012年及2013年產能增長率分別為13.63%、8.29%。
雖近幾年,新增產能增幅有所放緩,然受需求配合不足、國外低成本甲醇蜂擁沖擊等影響,致使國內現有甲醇企業資源利用率不高,行業仍處產能相對過剩的階段時期。煤化工項目剎閘,無疑是行業理性發展的必然趨勢,對甲醇產業的發展亦做出健康指引。
至此,從甲醇行業近年來的開工情況來分析,亦不難發現,企業開工不高、現有資源利用率偏低的通病持續存在。
第二,煤化工項目剎車甲醇出路在原料多元化。
2012年至今,我國甲醇企業整體開工水平集中在50%-65%之間;但多數時間圍繞在55%附近波動。相比較產能龐大的甲醇市場而言(據數據統計,至稿前我國甲醇總產能約6230萬噸),閑置裝置產能占比仍不容忽視。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國內甲醇行業整體開工圍繞在56%-65%,較前兩年開工比率雖有所提升;但增幅緩慢;并且,與中東、歐美等國外甲醇企業裝置開工水平相比,中國甲醇行業產能利用率仍有一定差距。
第三,從我國甲醇產業延伸情況來分析下游產業相對單一,深加工找出路是根本。
目前西北地區以甲醇為原料的終端衍生物多為PP、PE,產業鏈延伸相對單一,且市場的開發運營靈活度不高、風險性偏大。并且煤制烯烴過熱的投資態勢,使得烯烴行業的生存空間亦在進一步受到擠壓;國家對煤化工項目釋放的降溫信號,無疑給烯烴產業過剩提前打好預防針。中國甲醇產業鏈延伸另尋出路是根本,提高終端產品附加值和產品種類,搶占先機才是企業生存的關鍵,而不是過度盲目的跟風過熱項目。
最后,從我國甲醇企業的生存前景來分析原料多元化,合理健康發展是關鍵。
基于原料多元化的中國甲醇行業而言,企業從成本上所體現的優勢,是企業的生存空間拓寬的根本性因素。近年來,就天然氣漲價問題來看,足以使得氣頭甲醇企業絞盡腦汁;今年9月份天然氣價格再次推漲,對氣頭企業更為雪上加霜,目前西南、西北部分以天然氣原料的甲醇企業停車較集中,且后續裝置是開、是停還是轉工藝暫難以定奪。而以焦爐氣為原料的甲醇企業,多數時期開工水平亦受到焦化限產所造成的原料瓶頸。或許,部分煤頭甲醇企業曾因此暗自得意過;其實不然,在國家調經濟、促轉型的大政策指導下,煤基企業在高耗能、高耗水及環保壓力制約下,亦承受著不可逃脫的重壓。企業要想活下去,過得好,賺得多,就應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合理、健康、有序的發展。
總而言之,煤化工行業理性發展趨勢下,中國甲醇企業更需進一步尋找新的出路,來緩解甲醇產能相對過剩的壓力,刺激甲醇行業需求的深度提升,中國甲醇行業之路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弘揚石化精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