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行業整體利潤率下降,原料結構和油價變化帶來沖擊,“十三五”時期輕烴行業該如何突破“內憂外患”的局面?在3月23-24日于成都召開的第四屆國際輕烴綜合利用大會上,專家們對此展開了討論。
據介紹,隨著碳三、碳四、碳五、碳九等石化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逐漸成為新的投資熱點,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該領域,使部分產品短期內出現產能過剩,企業發展遭遇瓶頸。
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副院長白頤分析了制約我國輕烴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其中有行業自身發展的問題,如產品檔次偏低,差異化程度低;“重量輕質”的發展理念依然存在,造成企業對市場的誤判,使產品同質化加劇;技術創新能力偏弱,許多項目技術依賴外部資源,容易發生重復建設;眾多企業高度關注煤化工、進口資源深加工等涉及資源的產業,而忽略了其投資高、資源難落實、經濟效益波動大等風險,陷入項目推進緩慢的窘境。
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是原料結構和原油價格變化帶來的沖擊。如北美頁巖氣和中東天然氣的開發,以及伴生的價格低廉的低碳烴產量的增長,這些都對傳統輕烴行業形成很大沖擊。低油價下企業的盈利能力也遭遇挑戰。
中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戰略與信息研究室主任李振宇對此表示,“十三五”期間如何實現原料多元化、提高產品附加值是行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中國石油東北煉化工程有限公司吉林設計院主任工程師于春梅告訴記者,當前我國烯烴產品鏈上,中游的多數產品已趨平衡或過剩,高端產品短缺。因此,未來產品應向高附加值下游延伸,實現差異化發展。我國石化企業應向國際領先企業學習,例如日本石化企業近年來通過產品結構調整,實現了向高端功能化、精細化、差異化的轉型。
洛陽煉化宏達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工程師李要文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還有一些產品對外依存度較高,如乙烷,所以如何開發替代進口的產品是企業面臨的挑戰。
李要文同時指出,原料多元化是輕烴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徑。之前我國烯烴資源主要來源于煉油裝置、石腦油裂解等,但近年來企業將開發重點指向了煤制烯烴、烷烴脫氫以及凝析油、頁巖氣加工,使烯烴原料趨向多元化。據記者了解,2015年我國乙烯和丙烯原料多元化率分別為12%和27%,都不算高,2020年的目標是多元化率分別達到26%和45%。
安迅思化工高級信息總監劉婧認為,原料的多元化帶來了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烯烴原料將向輕質化方向發展,要開發乙烷、丙烷、丁烷的裂解工藝,加快烯烴轉化工藝的優化。另外,企業還需及時了解美國頁巖氣及下游配套裝置投資進展情況,以及化工品資源、出口的動向,來確保烯烴產品在國內的市場地位。
網站聲明:凡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目的在于弘揚石化精神,傳遞更多石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