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歐盟委員會突然對歐洲三大石油巨頭殼牌、BP和StatOil(挪威國家石油)展開調查,在此次調查之列的還有能源資訊公司普氏。歐盟隨后稱這幾家公司涉嫌對現貨原油價格進行人為影響和扭曲。消息公布后市場一片嘩然,北海市場作為全球六成以上原油定價的錨定,其價格的點滴變化都會影響到全球上億人的日常消費。在歐盟委員會介入調查之后,FSA和SFO(嚴重詐騙調查局)也介入其中,加上此前一直跟蹤北海市場的IOSCO(國際證監會組織),此次調查規格之高可謂豪華,連英國首相卡梅倫也表態對油價操縱決不姑息。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很有可能依舊是不了了之,“太大而不能倒”也透露出原油定價機制中的困局。
普氏和現貨原油定價
雖然此次歐盟委員會對普氏和三家石油公司的調查看起來頗出乎意料,但實際上,對于現有定價機制的調查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2011年11月,在戛納舉行的G20峰會上,IOSCO就提交了關于現貨原油市場(主要是北海Brent市場)存在問題的報告,隨后G20首腦要求IOSCO與IEA、IEF(國際能源論壇)和OPEC合作,對現有機制進行調查并提出監管建議。2012年3月,IOSCO組織了對現有機制是否需要加強監管的問卷調查,一度引發了市場對于金融監管機構將介入現貨商品交易的恐慌。雖然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對是否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眾說紛紜,但6月Libor操縱案浮出水面,引發了對于類似于Libor的原油定價機制被人為操縱的擔憂。于是6月的G20財長峰會又要求IOSCO給出加強現貨實物商品交易市場規范和監管的建議,后者在當年10月提交了這一報告。
從IOSCO的報告中不難看出,除了參與現貨交易的石油公司存在扭曲價格的較強動機和嫌疑之外,最終定價的能源資訊公司,即被IOSCO稱為PRAs(油價報告機構)的普氏在定價中也擁有過大的權限,在價格操縱中具有更大的操作空間。
相較于人們耳熟能詳的殼牌、BP等石油巨頭,普氏在能源行業以外并不聞名,稱其對油價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似乎頗令人不解。普氏在其網站上打出的宣傳語是“全球領先的能源和金屬信息提供商,我們的使命是提供能提高市場透明度、效率和流動性的信息”。普氏成立于1909年,早期為出版公司,刊物為《國家石油月刊》。1923年,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普氏開始逐步提供包含油價信息的石油日刊。1953年,McGraw-Hill集團收購了普氏,隨后普氏開始將其信息拓展到金屬和其他商品,逐步成為專業的信息資訊公司并創立了普氏交易平臺和普氏窗口價格等一套與原油現貨市場定價密切相關的機制。
由于原油是世界上貿易量最大的商品,因而在全球擁有眾多市場,每個市場都各自獨立且缺乏流動性。原油的成分更為復雜,品質上的差異也會使交易高度分散,難以獲取公允的集中價格。而普氏和阿格斯(Argus)、安訊思(ICIS)等報價機構所做的工作就是對相對大份額的市場交易進行統計,并根據一定的公式評估現貨價格。
此次被歐盟委員會和此前被IOSCO調查的正是與全球六成原油現貨貿易掛鉤的北海Brent市場。普氏的報價被稱為普氏窗口價(PlattsWindow),實際上就是每日現貨交易的收盤價(MOC:MarketonClose),類似于金融市場中的收盤集合競價,只不過根據品種不同,時間為30—45分鐘。實現的形式為根據當日主要石油公司提供的報價,以及普氏交易平臺上的交易數據進行綜合評估,并作為現貨價格進行公布。
這一定價方式與Libor非常類似,也因此繼Libor之后成為又一個調查重點。不過其最大的不同在于Libor的收集和公布者是非營利性質的英國銀行家協會(BBA),信譽度相對較高,因而欺詐更多集中于報價給BBA的大型銀行;但在原油定價中,雖然普氏同樣是第三方,與原油市場的各方并不存在直接利益關系,但其盈利性質依舊決定了自律性相對較弱,面對巨大的原油市場仍有較強的驅動在定價中施展影響力,這就導致普氏有可能對價格進行影響,且幅度還要大過參與報價的石油公司。
全球原油定價機制的演變
了解普氏對于市場的影響力,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國際原油市場定價機制的演變。自“二戰”以來,隨著原油使用范圍的擴大、全球經濟的發展以及國際軍事和政治環境的變化,其定價機制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在“二戰”后的20年內,西方“石油七姐妹”把持著中東和全球主要原油生產,油價長期維持在2美元以下,多年不曾有過變化;上世紀60年代后期中東民族主義逐步覺醒,OPEC形成之后開始逐步收回油田,1973年石油危機之后,OPEC官價開始成為原油定價基礎;但進入80年代中期,隨著OPEC以外國家原油產量的逐年提升,OPEC控制力逐年下降,1986年沙特放棄了限產保價政策,油價進入了現貨市場定價階段;進入90年代后,隨著期貨市場影響力的逐步增強,市場逐步進入金融定價階段,即所謂的公式計價法,以基準原油作為定價中心,各地區各品級原油加上一定升貼水計算價格,在實現形式上,以原油期貨為價格發現的核心,以現貨市場為價格傳導的實現途徑,并引入報價機構進行價格評估。
目前全球原油貿易中,一般分為短期和長期兩類合同。在短期現貨合同中,一般依據公式法,僅有少量原油(如ESPO)采用投標交易。公式法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Brent市場,其流程為三步:第一步以ICE的Brent原油期貨為定價中心,根據不同的交貨周期可以選擇不同的合約月份;其次通過不同的場內和場外價差合約,將Brent期貨價格引入至現貨市場,作為即期或遠期現貨價格的定價基準;最后,通過包括普氏在內的PRAs對現貨和價差交易進行統計和評估,給出現貨定價基準,這些報價信息也同時被ICE用來計算Brent指數,該指數被用于現金交割的Brent原油期貨的交割結算價。
長期合同雖然在原油貿易中占主導地位,但其價格的確定確實與短期合同中的現貨基準原油價格相掛鉤。目前主要原油出口國大多每月公布自己的官價(OSP),這種官價有兩種:一種是以其他價格為參照,公布升貼水,如中東的沙特、伊朗,非洲的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亞太的越南等;另一種則是公布每個原油品種的絕對價格,如中東的阿曼、卡塔爾、阿聯酋等,其定價同樣也是參考基準原油現貨或期貨價格。
現有機制的爭議
其實,關于原油定價機制的問題,早在監管機構介入調查之前,就已經有分裂的趨勢。早在去年IOSCO在對現有機制的有效性發出調查問卷時,歐洲第三大石油公司道達爾就罕見地向其提供了關于價格可能存在扭曲的報告。報告稱基準(Brent)價格的編制方式有時候沒能確保“準確反映市場情況,因而扭曲了價格鏈條上包括終端消費者在內所負擔的實際價格水平”,“每年會有數次,市場關鍵定價偏離了我們每日的實際操作”,并表示“不準確的定價”不僅影響場內和場外衍生品的價格,連“終端消費者”也直接受到錯誤價格的影響。
道達爾用頗為隱晦的詞語暗示了現有定價機制下價格受到的扭曲,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BP和沙特阿美卻對現機制表示了明確的支持。BP在全球的煉廠和原油產能相對較為均勻,在歐洲市場上也主要扮演原油賣方的角色;沙特阿美作為沙特國有石油公司,自然更是希望油價越高越好。道達爾在報告中雖并未明確說明“不準確的定價”到底是高還是低,但其提到的終端消費者受到影響顯然暗指定價偏高。道達爾的積極態度為其爭取了“法外赦免”的空間,此次歐盟委員會調查了BP、殼牌和挪威國油StatOil,卻唯獨沒有道達爾。
年初普氏和殼牌關于Brent定價機制的齟齬,則更清晰地暗示了現有機制中普氏權限過大對石油公司造成的影響。2月8日,殼牌稱其將修改Brent定價體系中四種原油的升貼水以應對逐步降低的北海原油產量。隨后在2月18日,普氏亦高調宣傳修改其現有機制,同樣引入升貼水。雙方整體修改的條款并無太大差異,但普氏卻刻意對殼牌產量最大的原油品種不設升水,用以“懲罰”其在提出新規則之前不與自己先行溝通。雙方目前仍無和解跡象,但顯然雙方都不算干凈,也因此,在此次調查中,殼牌和普氏也是歐盟委員會的重點調查對象。
全球原油市場未來何去何從
雖然IOSCO并未給出明確的答案,歐盟委員會的調查也才剛剛開始,但從眾多市場信息可以清晰地看到,Brent定價被人為扭曲的痕跡較為明顯。現有定價機制給予普氏過大的權限,不僅使其對價格具有巨大的影響,也讓參與各方一直心懷不滿。
但在現有市場體系之下,除了普氏機制外,似乎也沒有更好的可以替代的新途徑。在彭博對此問題的調查中,七成交易員對普氏表示支持,理由也基本一致,普氏機制是目前能選的最好機制,這一機制與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投行一樣,也是“太大而不能倒”。因此,在最終的處理上,有可能最終也和Libor一樣,對參與各方處以巨額罰金,并進一步加強對現有機制的監管,同時將包括CFD在內的眾多場外交易合約重新引導回場內。但市場操縱卻并不會就此完結,這也透露出現有定價機制存在的困局——不變,市場人為扭曲;變了,市場可能面臨崩潰。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原油定價基準可能會再度出現變更,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CME和ICE在WTI和Brent兩大基準原油到底哪個更為有效、人為影響因素更小上一直爭論不休。2010年上半年,CME在論戰中一度占據上風,其指責Brent市場結構復雜,信息申報不透明(2011年之后ICE才開始向CFTC提交持倉數據),缺乏現貨基本面數據支持。不過好景不長,隨著2011—2012年美國和加拿大原油產量的快速提升以及WTI交割地庫欣庫存的快速堆積,WTI淪為美國區域性原油指標,從國際市場逐步被割裂出去。Brent原油則開始占據上風,2012年Brent連續2個季度交易量超越WTI,ICE和CME的交易量和利潤也呈現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但年初以來,隨著美國幾條主要管道的修建以及美國政府在能源出口問題上透露出松動的跡象,WTI原油開始快速在國際市場修復;同期Brent市場問題頻發,不僅涉嫌市場操縱,主要參與者與規則制定者之間也開始出現巨大分歧,其市場流動性和有效性出現下降也在所難免,未來兩地市場可能會繼續呈現此消彼長的局面,WTI的重新崛起或也不遠。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