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近日召開了全國碳酸鈣行業會議,重點就“十二五”的產業結構調整、遏制產能過剩工作進行了動員部署。針對目前行業存在的企業規模小、分布散亂、生產工藝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國內碳酸鈣行業打響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攻堅戰。
現狀: 企業小而散污染重
碳酸鈣是塑料、橡膠、造紙等行業用量最大的無機填料,由于性價比高、市場銷路大、技術要求不高,近年來國內碳酸鈣生產企業大量涌現。據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統計,2005年國內碳酸鈣產能為840萬噸,而到了2010年 國內碳酸鈣產能已發展到1800萬噸,年均增長率高達16.5%。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碳酸鈣生產企業已達800余家,在一些碳酸鈣產業基地縣,企業數量多的現象更加突出,如浙江建德有碳酸鈣生產廠300多家,廣東連江有碳酸鈣廠100多家,河北井陘的碳酸鈣企業生產廠近100家。
目前國內碳酸鈣生產廠不僅數量多,而且規模小。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技術顧問胡慶福教授告訴記者,根據已列入統計的119家碳酸鈣生產企業的數據,年產量大于10萬噸的企業只有5家,占被統計企業的4.20%;年產量在5萬~10萬噸的企業16家,占13.45%;年產量小于1.5萬噸的企業67家,占56.30%。而列入統計的企業數不足全行業1/3,產量占到總產量的3/5,可見,未列入統計的企業生產能力基本為年產量小于1.5萬噸的企業。
碳酸鈣是“三廢”排放量較大的產業,由于企業規模小、生產廠點多,更使該行業“三廢”治理難度加大。業內形容碳酸鈣企業叫“兩條龍”企業,即一條“白龍”、一條“黑龍”。所謂的“白龍”是指在碳化過程中排放出的含有碳酸鈣的尾氣和石灰窯、包裝機排出的白色粉塵;而干燥系統尾氣的排放主要以二氧化硫和煤渣粉末為主,因其顏色發黑,故稱為“黑龍”。
在長三角、廣東、廣西、河北等地走訪時,看到的碳酸鈣生產廠普遍存在粉塵污染問題,車間里白色粉塵彌漫,廠房、裝置大多籠罩在團團白霧之中。不少碳酸鈣企業白水、黑水遍地流,粉塵、灰塵隨風飄,灰渣、爐渣到處倒,環境污染較大。
根源: 產業結構矛盾突出
縱觀國內碳酸鈣行業,目前突出問題是生產廠點多、裝置規模小。與發達國家比,國內碳酸鈣產業集中度很低,企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存在企業數量多、平均產能過小、污染源過多的問題。目前我國碳酸鈣總產能和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企業平均規模卻遠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部分生產資源型產品的企業遠離資源產地,大宗基礎產品生產與下游后加工產品分散,物流量大、物流成本高、資源利用不合理。因此,在資源優化配置、市場協調、科研開發調控等均不能適應國際競爭,其中最明顯是重復建設、產能過剩、開工率嚴重不足、經濟效益下滑。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是碳酸鈣行業“十二五”的首要任務。
碳酸鈣企業之所以小、散、亂問題比較嚴重,一是因為碳酸鈣生產尤其是輕質碳酸鈣的原料(主要是石灰石)易得,生產技術不復雜,進入該行業門檻低。二是該行業主要是民營企業,產權結構分散,整合兼并難度較大。三是一些地方政府GDP政績觀的影響。前些年,正是一些地方政府為發展地方經濟,盲目招商引資,對進入門檻低的碳酸鈣投資項目,不管規模大小、技術好壞統統開綠燈。有的地方政府為吸引項目,還專門為之搭配當地的石灰石礦資源。過于寬松的投資政策,導致一些地方的碳酸鈣生產廠點遍地開花。
業內專家認為,抓碳酸鈣結構調整,投資政策必須從嚴。記者了解到,借助今年國家發改委修改《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的機會,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配合國家發改委,根據碳酸鈣行業現狀提出了多條修改意見。首次在《目錄》中增加了碳酸鈣產業調整的條目,規定今后對新建的普通級碳酸鈣項目,不論規模大小一律列為限制類項目,對現有2萬噸/年以下普通級碳酸鈣生產企業和裝置,列為必須淘汰的項目。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是政府引導投資方向、管理投資項目、制定和實施各項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并配套財稅、金融、土地、進出口等各個環節的具體措施。碳酸鈣的限制和淘汰政策列入該目錄,預計將對行業即將開展的結構調整產生重要推進作用。
措施: 總量控制兼并整合
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陶連印指出,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十二五”期間碳酸鈣行業要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首要工作來抓。
一是要控制總量。由于產品價值所限,國際碳酸鈣進出口貿易量有限,基本每年只有70萬噸左右,我國不能把碳酸鈣作為創匯產品來發展,產能過剩已擺在面前,必須控制總量。
二是要優化企業結構,通過淘汰落后、兼并重組、資產整合等措施,提高產業集中度,改變目前生產廠點多、企業規模小的現狀。尤其是冠有“產業基地”稱號的市縣,更要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把產業做大做強。到2015年,形成若干個具有資源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集聚區。
三是要注重發展節能環保的重質碳酸鈣。
四是要在精細化產品等方面下功夫,特別是納米級碳酸鈣及助劑生產單位,要加大生產塑料、橡膠、涂料、日化等不同應用領域、不同性能的專用料的力度,提升精細化程度,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行業向高端發展。
在中央政府和行業協會出臺的多項調整治理政策的推動下,一些地方政府也開始從嚴抓碳酸鈣產業的結構調整。
浙江常山縣出臺了碳酸鈣行業準入政策,對年產量小于2萬噸的普通輕鈣項目和重鈣項目設置準入條件,限期淘汰石煤石灰窯和普通土窯,全面推廣建設節能環保型石灰豎窯和引進國外先進豎窯。對石灰石資源實行礦、廠分離資源配置原則,加強石灰石資源管理。嚴格控制新建傳統生產工藝的項目投資項目,禁止在國道、高速公路和規劃鐵路線旁以及生態保護區、風景旅游區、居民、村莊等環境敏感區域附近新建碳酸鈣生產企業。
河北井陘縣政府著重在3個環節上下功夫,一是采取參股、控股、兼并、托管等形式,鼓勵碳酸鈣企業自身重組和發展大型企業集團;二是大力推進現有企業的烘干、碳化、機械立窯等技術改造;三是嚴格新上項目管理。經過兼并重組整合,目前該縣的碳酸鈣企業數量已由去年的122家縮減至62家。
浙江建德市政府最近明確規定:對在公路和風景區可視范圍內、居民集中區內的碳酸鈣生產、倉儲設備一律拆除,對企業的石灰窯土窯一律淘汰;機窯尾氣必須安裝脫硫除塵設施,廢氣達標排放;化灰工藝必須采用密封罐式設備,化灰、烘干、包裝工序必須安裝除塵裝置;重鈣企業的磨機必須安裝除塵裝備,有礦石清洗工序的企業,廢水必須治理達標,并建設標準排放口;輕鈣生產企業所有揚塵口必須安裝除塵裝置,廢氣、廢水也必須達標排放。
預計“十二五”在各方齊抓共管之下,國內碳酸鈣生產小、散、亂問題將會有一個大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