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 “技術上精雕細刻,生產上精益求精,運行上精心管理,經營上精打細算”。秘魯項目的“四精”經驗,體現了中國石油作為一個現代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意義 作為響應國家號召,實施“走出去”戰略的第一個海外石油合作項目,秘魯6/7區被譽為海外業務發展的“星星之火”,實現了中國石油“樹立形象、鍛煉隊伍、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的初衷。在中國石油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的關鍵時期,秘魯項目經驗顯得彌足珍貴,也極具借鑒意義。
這是中國石油人創造的奇跡。
——僅用3年時間,將秘魯開發130多年,瀕臨枯竭的塔拉拉油田第6、第7區塊,從接手時年產原油8萬噸提高到年產原油30萬噸以上,連續16年產量不降反升,“百年老油田”重煥青春。
——這個項目取得良好效益,向秘魯政府上繳各種礦費、稅費數億美元,為當地提供各種就業崗位400多個。
作為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的第一個海外石油合作項目,秘魯6/7區的成功運作,成為中國石油海外油氣經營的瞭望塔、試驗田,實現了“樹立形象、鍛煉隊伍、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的初衷。
集團公司蔣潔敏總經理把南美秘魯項目比喻為海外業務發展的“星星之火”,高度贊揚秘魯項目取得成功的“四精”經驗:技術上精雕細刻,生產上精益求精,運行上精心管理,經營上精打細算。歸納起來就是:解放思想,務實敬業,勤儉創業,一切從實際出發,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讓我們走進秘魯,走進塔拉拉油田,一起聆聽百年老油田的“青春之歌”。
突破框框,勇于探索。地質上精雕細刻,百年老探區實現新突破
初到秘魯,中國石油人說,“新”與“老”是相對的,6/7區是“老”油田,但通過努力,完全有可能變成“新”油田。
1993年,中國石油獲得秘魯塔拉拉油田第7區塊開發項目的操作權,1995年正式簽署第6區塊開發項目。這是中國石油人第一次站在國際石油舞臺上,從此踏上了開拓國際油氣業務的艱苦創業歷程。
作為世界上開發最早的油田之一,地處塔拉拉沙漠地帶的6/7區,屬典型的復雜斷塊油田,被西方和秘魯地質家稱為地質家的“墳墓”。中國石油接手時,近5000口井僅509口還在生產,平均單井日產只有3桶左右。更為棘手的是,沒有地震資料甚至沒有全區連片的構造圖,2/3井沒有測井資料,大部分井沒有測試、測壓等基本開發資料,也沒有比較系統的綜合研究成果報告。
讓接近廢棄的6/7區起死回生,當時,在許多西方公司看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資金不足,人才匱乏,經驗欠缺,作為中國石油“走出去”的第一個項目,秘魯6/7區項目運作面臨重重困難。
古語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中國石油決定從小處著眼,從收集資料開始。
時任項目負責人的王明才還清晰記得,為全面了解塔拉拉油田總體情況,初到秘魯兩個月時間,技術人員每天到秘魯國家石油公司逐本、逐頁登記借閱資料,再逐頁復印、分類、整理和裝訂。由于時間緊迫,他們經常站在復印機前連續工作12個小時,不叫苦不叫累,終于建立起公司第一個資料庫,具備了開展方案研究的基本條件。
行,然后知不足。開拓之路,總是充滿坎坷。中國石油人首次亮相,卻跌了個跟頭。1994年,最先部署在老斷塊的5口補充開發井相繼失利。因為資料少且品質差,沒有類似長期衰竭開采油田的經驗可借鑒,對地下油氣剩余潛力及分布認識不清,對地下描述如“霧里看花”,進一步勘探找不到主攻目標。
挑戰有多大,石油人的勁頭就有多足。不等,不靠,大膽實踐,認識逐漸深入:由于這個油田地質結構異常復雜,受早期技術限制,未必就徹底研究透了。“復雜”意味著艱難,但“復雜”也意味著潛力。“新”與“老”是相對的,6/7區是“老”油田,但通過努力,完全有可能變成“新”油田。要想在開發百年的老油田中“擠”出油來,就必須深化地質綜合研究,走精細勘探之路。
精為科學,細為作風。
1995年,中國石油將三維地震技術第一次引進7區,完成7區100多年來首張全區構造圖。油田研究人員集中開展綜合研究,對老資料重新認識,做地層對比剖面,在小層劃分對比的基礎上,綜合應用動、靜態資料搞清砂體分布特點、砂體連通性和隔夾層分布特征,進一步掌握整體構造格局。
近4個月時間,研究人員處理的解釋資料有1米多高。針對油田含油層系多、 斷塊小和油藏成因多樣的實際,他們把國內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經驗與6/7區的實際相結合,勘探開發思路更為清晰:一是已開發油田地層能量整體降得很低,沒有一次鉆井潛力,因此堅決放棄在老開發區鉆補充開發井,而改為以有利含油氣區帶的新斷塊、新層系為目標。二是從實施鉆井義務工作量的角度出發,優選有利區帶的新斷塊、新層系,整體部署,深入解剖。三是對關鍵井進行精雕細刻,及時對比分析鉆進資料,及時進行總體評價調整。
向精細勘探要油,局面豁然開朗。
技術人員不放過有利于發現和開發的任何蛛絲馬跡。1997年,原本設計目的層是Mogollon的13231井,在鉆進差15英尺完鉆時錄井發現新油砂,經及時分析認為是當時最高產的Basal Salina油組,加深鉆進后終于在設計之外獲得日產1100桶的高產油流,令秘魯石油界矚目。
精細之舉還體現在強烈的求真精神,跳出老套路,構思新方向。
技術人員不迷信權威,1996年,根據中國石油斷塊理論,成功利用精細地層對比,按不同斷塊具有不同油水系統認識,在6區完鉆的13209井,經過三次加深,于近1萬英尺以下鉆遇高產油層,發現新的含油斷塊,打破西方和秘魯地質師8700英尺以下為水層的認識禁錮。近年來,宮本才、劉宇等新一代石油人大膽探索,把新井實施的觸角伸向新領域,“在前人勘探空白或前人否定的地區打探井”,6區向海上延伸,勘探工作柳暗花明。
16年來,秘魯項目累計發現18個新的含油斷塊和未曾動用的新層系,連續打出一批高產“千桶井”,實現增儲上產,沉寂百年的老油田重新煥發青春。
向著更高,追求更優。生產工藝上精益求精,老油田煥發新活力
挖潛,挖潛,再挖潛!精細,精細,更精細!憑著一股闖勁兒,憑著一股韌勁兒,中國石油人讓“雞肋”變“牛排”。
搞石油的人,崗位在地上,工作對象在地下。地上差之毫厘,地下謬以千米。
針對塔拉拉油田可采儲量采出程度已達到98%以上、勘探開發程度高、地質潛力嚴重不足的實際,項目人員著力在老井狀況分析和措施井的技術選擇上下工夫。
該用的技術前人大都用了,還有沒有更適用的辦法?該做的試驗前人都做了,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細致更到位?叩問在繼續,認識在深入,決心更堅定。
挖潛,挖潛,再挖潛!精細,精細,更精細!
正是憑著一股闖勁兒,“老油田,新思路;新區塊,老辦法”,在開發初期受技術水平的限制,一部分老井由于考慮開發主力油層,上邊的淺層由于水泥返高不夠沒有固井,沒有進行開采。通過利用連續油管新技術實施二次擠水泥重新完井,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僅2009年,通過擠水泥二次完井,17口老井再現生機,平均日產81.5桶,是措施前的52倍,成為產量重上5000桶的主力。
正是憑著一股韌勁兒,對一些效果尚不清楚或不能確定的想法,油田技術人員開展先導性試驗,深入研究和實施老井查層補孔技術和方法,把查層補孔作為重要的增產措施實施,讓“雞肋”變“牛排”。 特別是6區4226井經過補孔措施,獲得日產3302桶高產油氣流,成為秘魯歷史上措施產量最高的井。當時,被秘魯各大媒體譽為20世紀秘魯石油界的最大新聞。
一系列適用做法和舉措被大膽使用:分類分析油井生產狀況,對具備條件的老井以抽油機采油及時轉為撈油,生產效率成倍提高。改油基壓裂為水基壓裂,使壓裂成本大幅降低。塔拉拉油田共有大小儲層20多套, 7區的SILLA油田,原來開采的BASAL SALINA油層已經接近枯竭。2009年,項目以VERDUN低滲透淺層為目標,實施換層開采,一共打了9口井,平均日產80桶。鉆井中,技術人員采用適用的鉆井工藝、泥漿體系和固井技術,取全取準地質資料,不漏取一包沙子,不錯判一個層位,及時跟井對比,隨鉆分析,快速反應,鉆井成功率達到100%。
把工作做得更細,把措施制定得更完善,6/7區踏上增產之路。
小事做細,細事做透。項目運行上精心管理,石油老傳統激發新動力
沒有衛星定位、沒有測坐標儀、沒有足夠車輛,就步行找井,羅盤測量,人力挖沙土找井口。海外石油人賦予石油老傳統新的時代內涵。
干熱的秘魯大地,見證著中國石油人海外開拓的執著和不懈努力。
項目運作十多年來,被譽為“海外老黃牛”的黃士忠和同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連綿荒漠和沙丘中尋找荒廢的老井位。為找井,他曾一天鞋底下被扎30多根刺。從秘魯項目接管至今,黃士忠已在最艱苦的現場堅守17年。
在遠離祖國,陌生又艱苦的環境下,中國石油人發揚大慶精神,用心、細心加恒心,苦干、實干加巧干,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接管初期,井位圖上看似密密麻麻的新、老井位,可在現場卻看不出任何痕跡,很多油井連井口都找不到。在荒漠沙丘中找井,猶如大海撈針,但石油人從未停歇。員工因陋就簡,發揚“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沒有衛星定位、沒有測坐標儀和足夠車輛,就步行找井,羅盤測量,人力挖沙土,硬是把一口口停產多年的老井找到,并重新扶起來。他們用投石頭聽回聲和用鼻子靠近井口聞有無油味的土方法確定井筒有油還是有水。在缺少液面儀的情況下,他們用繩子墜上石頭、用自制絞車,對7區淺井采用尼龍繩系上打撈筒的方法確定液面深度,先后找到并普查2000多口井,篩選并確定500多口具備恢復條件的老井,按照先易后難、先高后低、先單一后多樣的原則恢復生產。黃士忠用兩年多時間,手繪兩本油井井位交通圖,哪口井應該怎么走,哪口井和哪口井之間有路,都清清楚楚地標注出來。至今,這兩本被翻得破爛不堪的小冊子仍被項目組奉為“寶典”。
為提高采收率,力爭做到“吃干榨盡”,油田因地制宜,一井一對策,一井一措施,對在產285口抽油機井實行“ABC”分類管理,建立單井檔案,制定每口井“轉抽”、“轉撈”、“關停”周期。選擇最佳生產方式,油井具備一定的連續供液能力時,采用抽油機方式生產,對于油井不能連續供液,產量低于2桶的井,及時或采用撈油方式生產等,根據油井生產情況,及時變換生產方式,把油井潛力發揮到極致……工作之細,用心之專,管理之精,由此可見一斑。
1998年,秘魯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油田受到嚴重破壞。最困難時,員工在水中辦公,飲用雨水20多天,依然堅守崗位,確保高產自噴井區、油氣集輸總站等安全運行。海外石油人用樸實的行動,賦予了石油老傳統新的時代內涵。
有所為,有所不為。經營管理上精打細算,堅持低成本高效益
“卡小頭”是為了“抓大頭”,“有所不為”是為了“有所為”,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推進項目高效發展。
在塔拉拉油田,流傳著一句順口溜:“窮吃海鮮富吃菜。”由于當地蔬菜供應非常少,是稀罕物品,只有星期三市場才有少量供應。由于維生素補充不足,多數員工口腔經常潰瘍。老員工記憶猶新,為了改善伙食,大家就自己動手腌咸菜,做豆腐。大家不用查日歷,根據食堂的飯菜就知道是星期幾。吃豆腐,一定是星期二,吃蔬菜,肯定是星期三。苦中作樂,折射出中國石油人在異域艱苦奮斗闖市場的艱辛與不易。
項目運行的前幾年,為控制成本,員工與家人聯系就靠寫信,一封家書往返一次要4個月。一年中,只有在除夕,每人限打5分鐘電話,與自己的家人說說話。探親假一年只有一次。就是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大家為了海外第一個項目的成功,無怨無悔,默默奉獻,把對親人的思念化作工作的動力。
“卡小頭”是為了“抓大頭”,“有所不為”是為了“有所為”,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推進項目高效發展。
公司嚴格控制材料費和工具費,完善采辦制度,庫房材料按ABC分類法實行分類管理,堵塞漏洞。公司發動中秘員工一起收舊利廢,把油田所有遺棄設備、材料收集到一起,建立一個油田貨場,成立維修車間,用油田上廢棄的管線加工各種短節、支架等,既節省了開支,又解決了生產急需。多年來,僅靠自己加工制作成不同規格的套管短節、簡易井口有幾百套,加工的地錨、打撈工具等有上千件。僅此一項,就為公司節省開支近100萬美元。
為把鉆井費用降到最低,技術人員優化鉆井設計,根據不同的地層特點,采用不同型號的鉆頭和鉆具組合。用PDC鉆頭、高壓噴射鉆井,提高機械鉆速,縮短建井周期。在研究組織和生產管理方面,研究部門精心設計,采取對油田操作成本逐年逐月進行動態分析,及時調整工作計劃,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人事管理上,采取按需設崗,按崗定員,一崗一薪,在不違反勞工法的情況下進行優化組合,減人不減活,建立精干高效管理團隊。1994年項目剛開始時,中方員工有200多人,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現在中方管理人員只有9人。為提高各部門的辦事效率,公司建立分級授權制度,各司其職。
小到購買辦公用品,大到天然氣集輸管網改造,都按照項目來管理。有計劃、有預算、有責任人,層層控制,環環相扣,加快了項目的進程。
17年來,在秘魯6/7區項目工作過的中方管理技術人員近300人,他們中大多數人已成為中國石油其他海外項目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或技術骨干,為海外業務發展輸送了人才。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精打細算,堅持走低成本發展之路,貫穿6/7區項目勘探開發始終,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石油老傳統為項目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正如秘魯6/7區項目總經理宮本才所言,6/7區的成功極大增強了中國石油海外開拓的信心,在國際上樹立了敢拼能贏、技術高超的良好形象。更重要的是,探索了海外生產經營的成功經驗,鍛煉和培養了一批人才隊伍,為中國石油大踏步走向國際奠定基礎。
進入秘魯17年,中國石油人闖出一條輝煌之路。路正長,風正揚,帆正舉。(記者 王曉暉 張立巖 )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