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化石能源還是主角
到2030年,化石能源仍占世界能源供應量的絕對主導地位,其他補充能源和新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7月12日,在遭到一次否決后,奧巴馬政府再度簽署新的“深海鉆探作業禁令”,該禁令給從事深海開采作業的國際石油公司蒙上了陰影。
面對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及供需不平衡,幾乎所有的國際石油公司都在致力于開采隱蔽的資源,伴隨技術難題的還有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壓力,能源多元化漸成一種趨勢,目前的能源格局中除了石油、天燃氣、煤等傳統能源外,此前“忽略”多時的非常規能源,如頁巖氣、煤層氣、油砂等已風生水起;此外還有已經嶄露頭角的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以及核能。
看上去,新能源的步伐很快,前景很美。那么,傳統能源會不會很快退出歷史舞臺?新能源是否會馬上占據主流市場?未來20年,世界能源舞臺的格局究竟如何?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在巴黎采訪了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的道達爾集團。
傳統能源:20年后仍占主導
“到2030年,世界能源供應依然非常依賴石油、天然氣、煤炭三種能源。”道達爾集團戰略高級副總裁Jean-Jacques Mosconi 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他看來,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能源供應量的比例將維持在75%。其中,石油占到30%,天然氣占到22%,煤和其他傳統能源占到23%。
有意味的是,這與2005年化石能源占世界能源供應量81%的情況并沒有太大變化。與這種看法相左的是比較流行的能源“峰值論”。
去年,國際能源署對全球800多處主要油田進行評估,大多數油田已過產油高峰期。委內瑞拉、伊朗、俄羅斯、沙特、尼日利亞、墨西哥等都被判定已經達到石油生產的高峰期。此外,安哥拉、利比亞、卡塔爾、哈薩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也被預測將在2030年達到石油生產高峰。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表示,“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預期,能源危機逼近將給全球經濟復蘇構成危害。”針對2030年的世界能源格局,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判斷。
顯然,“石油枯竭”觀點并未獲得產業界的認同。Jean -Jacques Mosconi用數據說明未來70年傳統能源的發展,2008年世界平均日產石油8173萬桶,2009年,全球石油產量同比減少200萬桶/天,約7973萬桶,這是自198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今年的日產量已開始回升,據他判斷,2020年至2030年期間石油日產量能達到9500萬桶。
事實上,傳統能源的產量和儲量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Jean-Jacques Mosconi介紹說,單從儲量看,按照現有生產水平可以供應70年之久。細分來看,前30年石油產量主要來自中東,中間的20年通過提高采收率和新油田發現,后20年在加拿大、馬達加斯加等地開采重油。
針對“石油枯竭”論調,Jean-Jacques Mosconi說:“政治、技術、融資、環境等限制因素減緩了新增產能的發展。”
據介紹,目前沙特石油產量大概維持在每天800萬桶,但實際產能可以達到1200萬桶,但這樣做可以使油價保持較高水平。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