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動力電池產能供不應求
優質動力電池產能供不應求格局比市場預期更為嚴重。動力電池企業由于未能及時擴產,導致目前產能嚴重不足,預計要到2016年下半年,新增產能才能集中釋放。據國泰君安測算,2012-2017年動力電池有效產能與需求之比分別為:5.51、2.91、1.12、1.08和1.40,由于二三線企業獲取訂單能力有限,2014-2015年將是一線動力電池廠商產能供不應求的黃金時光,至少到2016年供需格局才逐漸趨于平衡。
同時,動力電池行業的市場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兩極分化加劇。大型動力電池企業訂單已經排到2015年下半年,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和較高的毛利率;而小型企業訂單量不足,持續虧損情況嚴重,部分企業被迫將產能轉向電動自行車、3C電子產品等低門檻領域,或被一線企業兼并收購。
2017年動力電池市場暴增
市場研究公司CCM日前發布預測報告稱,鋰離子動力電池市場正進入黃金期。根據CCM的研究數據,2014年,中國汽車制造商共生產電動車(含微型車)78499輛,較2013年增長逾250%。到2015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渴望加速增長到25萬輛,在這種高速成長的情況下,到2017年,鋰離子電池產業規模將爆增400%。
CCM預計,中國的鋰離子動力電池將從每年40億安時猛增到200億安時。如果以3.5V電壓計算,將達到是70GWh,這是特斯拉Gigafactory超級電池工廠產能的兩倍,并超過2013年全世界產能的2倍多。
動力電池僅4成國產成短板
盡管動力電池嚴重供不應求,但目前車用動力電池中有60%-70%的產品源于外資企業,國產動力電池產品僅占四成左右。雖然不少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已經開始擴張產能,但本土企業核心技術的缺失以及生產一致性和穩定性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成為不容忽視的行業短板。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高端鋰電池的生產材料如電解液、正負極材料以及隔膜等都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企業基本都依靠技術收購和產權轉讓等進行生產。另外在電池管理和成套系統上,國內企業與國外同行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盡管動力電池行業前景看好,但需求暴增暴露出的行業結構性等問題不容忽視。隨著動力電池行業的發展,優勢企業將贏得更多的機會,“大魚吃小魚”的趨勢也將進一步增強。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崇高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