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國民黨憲、特、軍、警和反動把頭之苦的廣大石油產業工人,早已盼望解放。他們群情激奮,熱血沸騰,眾志成城保油礦、堅壁清野護設施,決心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保衛油礦。自發組織晝夜巡邏,并掩埋重要機器,筑起鐵網保護墻,嚴密地監視著敵人的破壞活動。鄒明親自主持在緊急情況下所要采取的護礦措施,完成了整體護礦計劃。
此后,油礦還指定專人做好駐礦國民黨軍隊和礦警大隊的工作,使之不致成為破壞油礦的工具,工作是有成效的,從而轉化成為護礦的外圍力量。8月初,鄒明又與各單位主管人員一起擬訂了玉門礦區、蘭州營業所、探勘處在緊急情況時的護礦措施。
鄒明組織護礦時,考慮到本礦的護礦力量是有限的,深恐蘭州解放后到玉門解放這一段時間太長而難以支持。為此,他與孫越崎通過電報聯系,于8月中旬由蘭州飛到香港,在結算油款的同時,同孫越崎面談了油礦的護礦情況。孫越崎當即表示贊同,給予支持,并通過中共香港組織,以及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人士向我黨我軍報告了玉門油礦護礦的有關情況。對此,孫越崎在《國民黨資源委員會留在大陸的經過》一文中寫道:“八月中,鄒明到香港來找我。他告訴我那里護礦的情況,并表示玉門油礦是西北唯一重要企業,深恐蘭州解放后,不立即接著解放玉門,他擔心解放太晚,難以對付國民黨西北長官公署的破壞陰謀,要求我給予協助。我當時已辭去資委會職務,除對他們的護礦安排表示贊許外,答應立即電告在北平的邵力子和錢昌照,請他們轉呈中共中央關于玉門油礦的護礦布置情況,希望在蘭州解放后,大軍不停頓地繼續西進,并盼先派人到油礦與鄒明取得聯系。電報是由我請中共香港組織代為拍發的。”玉門油礦職工護礦的正義行動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鄒明高興地說:“我心上的一塊石頭落地了”。他趕回玉門后,將保護油礦的工作進一步展開。不久,蘭州解放,西北長官公署加緊了對玉門油礦的破壞活動,油礦的氣氛顯得緊張起來。為了防止反動派的陰謀得逞,煉油廠職工首先在廠子周圍建筑圍墻。為了搶時間,他們就用大鐵桶裝上砂子、石頭,三個鐵桶疊在一起,挨著排成墻,然后用鐵條將油桶連接焊死,成為整體,把煉廠圍得嚴嚴實實;他們又把貴重的儀器裝入箱內,埋藏起來;礦場職工把重要的器材包裝轉移;史久光帶領大家將鉆機藏進山溝后,又在油井的周圍砌起一道保護墻,還把離礦區較遠的油井,用砂土堆個堆,偽裝起來;工礦組的職工也將重要機器包裝藏好,把新進口的發電機推入土坑里,用草席蓋起來;運輸課也將一些汽車開進山溝,隱蔽起來。
礦區一天一天地逼近解放,護礦工作也日益緊張。為了防止反動派的破壞,鄒明決定將礦井大隊庫存的全部槍支彈藥配發給護礦隊;工人們也自發地用洋鎬把、鐵棍等武裝自己。得到武裝的護礦隊,在礦廠周圍筑起了堡壘,日夜站崗放哨,組織巡邏隊在礦廠周圍巡邏,監視著敵人的一舉一動。護礦隊的紀律很嚴,任何人不準擅離職守,每天晚上都傳出統一的口令,如答不上口令任何人也不準靠近。護礦隊還嚴禁軍警闖進礦場區域。
就在斗爭的關鍵時刻,我進軍河西走廊的人民解放軍領導機關也密切關注著油礦事態的發展,除了用無線電喊話嚴正警告妄圖破壞油礦的敵人外,還于9月20日派某團政治處主任黃誠為代表,來礦做聯絡工作,隨行人員是一位姓李的同志,還有一位是河西警備總司令部駱駝兵團的起義軍官。黃誠來礦后,與鄒明一起同喬營長談判,幾經周旋最終達成了提前撤離的交防協議。為了防止其撤出前有人趁機擄掠及少數反動分子破壞,不加大護礦隊的護礦難度,當即采取了緊急措施,于9月23日深夜,由護礦大隊長楊敏在子弟小學召開護礦隊各級干部會議,部署在礦區設防,給各中隊劃分了防衛區域,并立即占領。護礦隊進入了臨戰狀態,準備隨時抗擊反動分子對礦區任何目標的破壞。這一夜是護礦最緊張的一夜,直至國民黨軍隊全部撤出油礦后才平靜下來。玉門油礦和平解放后,彭德懷司令員還為油礦頒發了錦旗,上面題寫著“發揚英勇護礦精神,為祖國建設事業百倍努力!”以表彰油礦的護礦功績。
——魏杰整理
《大漠無情》記載:楊敏,1912年生于河北省滄縣,1926年上中學時,因為參加聲援北伐的活動,被校方開除。1933年考入北洋工學院礦冶系,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1937年畢業后,進入資源委員會所屬的錫礦勘探隊工作。抗日戰爭爆發,他被派往越南海防,督運援中物資,一直堅守到日本軍隊登陸,才撤退回國。隨后,楊敏赴大西北,進玉門油礦工作,任礦場鉆井部副工程師。1949年玉門油礦解放前夕,他被推舉為護礦大隊長,為保護玉門油礦免遭內戰的炮火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后,他隨石油隊伍轉戰甘肅、陜西、青海,后調大慶,任大慶市物資局副總工程師。文革時期遭到迫害。
時稱探勘,現稱勘探。
邵力子(1882年12月7日—1967年12月25日),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復旦大學杰出校友,早年加入同盟會,并與柳亞子發起組織南社,提倡革新文學。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其一直主張國共合作,曾任國民黨中宣部部長,1949年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定和平協定后,脫離國民黨政府。解放后,留駐大陸,任多屆全國人大常委、政協常委,民革常委。
錢昌照(1899年~1988年),江蘇張家港鹿苑(原屬常熟)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著名愛國民主人士。錢昌照1918年在上海浦東中學畢業,1919年赴英國留學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1922年進牛津大學深造。建國后,任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政協全國委員會財經組副組長,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中華詩詞學會會長。1988年10月14日5時40分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史久光,石油鉆井工程專家,我國石油鉆井工程的開創者之一。曾組建我國早期的鉆井工程,并負責鉆井工藝和鉆井設備的技術工作。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研制出多項鉆井設備、器具,多次自行設計鉆井事故處理工具。1949年9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甘肅油礦,原鉆井部改為鉆探大隊,史久光任大隊長。由于連年戰亂的影響,剛剛獲得新生的玉門油礦鉆井器材奇缺,消耗零備件更是匱乏。他提出修舊利廢的建議并帶頭行動,由于這一建議的實施,使鉆井工作得以繼續。當時玉門礦務局在給中共中央西北局的報告中稱:史久光是中國石油工業可貴的人才。大慶石油會戰中首創用原油替代柴油、天然氣作燃料,解決了會戰初期的用電及用水等難題,是大慶會戰著名的八大專家之一。
當時稱“課”,現在稱“科”。
新疆黨史資料記載:黃誠,河南內鄉人。1938年參加革命,同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大畢業班大隊、第120師第717團、教導團、抗大7分校政治指導員,呂梁軍區第16團第2營副政治教導員、團組織股長,第11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第三五九旅第9團政治處主任、副政委,第2軍第5師第15團副政委、政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和田軍分區司令員兼政委,和田地委書記,伊犁地委副書記、書記、革委會主任,自治區黨委常委、伊犁州黨委書記。
武威文史資料記載:駱駝兵團,1947年7月,始建于武威。歸國民黨西北行轅統一指揮,為整團編制,但比普通騎兵團編制要大許多。除轄有駝兵4個連外,還有騎兵、炮兵、重機槍、通訊、運輸、衛生等6個連,團部另設駱駝研究所、醫務室、獸醫室、駝兵實驗隊、放牧隊和牧場等機構,共有官兵3586人,首任團長是賀新民。1949年9月24日,駝兵團在玉門起義。1949年10月,駱駝兵團奉命集中在高臺縣城31里外的閻家槽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駱駝兵團,賀新民繼任團長。當時殘匪到處流竄,駝兵團為保衛人民安全生產,常年出沒在戈壁灘和草原之上,執行著剿匪肅特的任務,在保衛祖國西北邊疆的戰爭中立過戰功。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