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融結合的道路上,陜西的煤炭航母正駛向一個更具挑戰性的新領域。8月28日,中國銀監會陜西監管局正式將《金融許可證》發放給新近成立的陜煤化集團財務公司,陜西省工商局隨即向該財務公司頒發了營業執照。
在陜煤化集團董事長華煒看來,這兩張“通行證”對于企業的意義“絕不小于200億噸的新增煤炭資源”。
“陜煤化財務公司的成立,意味著陜煤化集團跨越式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會在我們提升產融結合能力和統籌發展能力方面發揮無可取代的作用,同時也標志著陜煤化集團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由銀企業務拓展到了金融同業合作的新領域。”華煒表示。
據悉,陜煤財務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10億元由陜西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煤業股份有限公司、三峽財務有限責任公司、交銀國際信托有限公司和農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根據銀監會批復,該財務公司可在陜煤化集團成員單位間從事委托貸款、同業拆借等十余項本外幣業務。
“陜煤化集團內有大量沉淀資金,有了財務公司,這些資金在成員單位間流轉起來就‘活’了,能給企業集團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陜煤化財務公司負責人稱。
據介紹,近幾年陜煤化集團成員單位數量增長迅速,通過投資新建、收購、兼并、重組等途徑,陜煤化集團的全資、控股、參股企業已經增至50多個,涵蓋煤炭開發、煤化工、金融服務、綠色產業、建筑施工、機械制造、電力、科技、物流等多個產業板塊。
目前,陜煤化集團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中排名158位,經營效益位列陜西第一。而在多元發展布局初步完成后,該集團正試圖通過產融結合的運營模式向類似美國“GE”模式、日本“三菱”一樣的財團體制轉型。
此種目標之下,近年來陜煤化集團在拓展其金融板塊上力度尤其顯著,財務公司正式運營后,陜煤化金融板塊已經基本實現了業務功能上的全覆蓋,經其參、控股的金融企業包括陜國投、開源證券、幸福保險、長安銀行、長安期貨等。
“陜煤化集團目前在產業和技術上已經有了大量積累,如果在有金融,就能助推技術產業化,對于企業來說相當于有了又一次的成長機會。”陜西省常務副省長婁勤儉分析道。
在業界,“產融結合”雖然一直被稱為是“看上去危險而美麗”的運營模式,但這絲毫沒有阻礙企業對其的熱情追逐,國內排名靠前的一些大型企業集團近年來紛紛通過投資金融業來推進產融結合的戰略。
據了解,產業集團投資金融可以滿足集團的融資需要,將資金外部循環內部化,降低交易成本,而且對于提高公司的整體協同效應和聲望也大有好處。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財團化發展的實質是做平臺,繼而把很多企業捆綁在平臺上,而財團則是擔當“產業組織者”的角色,因此,這對企業高管、企業文化均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國內企業要達到此種目標前勢必要經歷一段艱難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