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原油價格連續上漲,創歷史新高,國內煉油業虧損嚴重,成品油價格市場化機制難以成行。在國內外宏觀經濟下降預期和國際油價等原材料上漲壓力之下,化工行業周期性下降可能來臨。
紐約原油期貨4月28日每桶超過119美元,有跡象顯示在供應面疲弱的同時全球原油需求持續強勁,另外美元創下新低也推動油價走高。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煉油業虧損239.24億元。由于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一季度進口原油支出成本大幅度增加,煉油企業出現虧損,并導致全行業利潤出現下降,這是石化行業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利潤下降。
從最近公布的CPI數據看,3月份CPI同比上漲8.3%,一季度上漲8.0%,預計全年通脹的壓力依然十分嚴重。一般說來成品油價格上調10%,CPI指數上漲0.2-0.3個百分點,因此在通脹壓力下,我國成品油的價格與國際價格倒掛的現象將繼續延續。
化工行業本身是一個周期性很強的行業,在宏觀經濟尤其是固定投資增速較高的狀況下,該行業的擴張速度和利潤增長速度均是可喜的,但是一旦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外加環保以及原材料上漲等壓力,可能依然在擴張中的該行業已經開始步入周期性下降趨勢中。
擴張帶來的支出加大、融資成本的上升、產品毛利率下滑以及銷售的放緩等因素在速增下降的宏觀經濟下將可能加倍放大,企業在成本不斷上升和產品供求面臨平衡拐點的雙重壓力下,將面臨短期極大的壓力。
目前受宏觀經濟、原材料、產業政策、環保等因素影響,行業有步入周期性下降趨勢的預期和潛在風險,技術低端企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該產業以及產品優化升級,優勢企業也將因此而進一步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