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品牌文化陣地作為入廠教育的鮮活教材。王永輝 攝

在一線舉辦“好漢坡”精神論壇。王永輝 攝
如果說,長慶安塞油田的“好漢坡”精神名震大江南北的話,盛開在黃土高原的百里油區的和諧之“花”,如今,又成為“好漢坡”上的一道亮麗風景。油田生產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從“三黑”到“紅白綠”的轉變
安塞油田開發初期,由于環保意識、投資等各方面的原因,油區內黑色遍地,黃土色的井場成了“黑井場”;抽油機朱紅色的“驢頭”被井口刺漏的原油“染”成“黑驢頭”;井場旁干凈的排水溝變成了“黑溝”,這就是當時有名的“三黑”。
如今的安塞油田通過實施“清潔生產”措施,踏破鐵鞋也難以尋覓黑色的“蹤跡”。在原油生產實施封閉式開采、密閉式輸送的基礎上,每個井站周圍都有白色的圍墻圈閉,員工住的都是白色的“兩室兩廳”公寓。值班室、工具房、寢室、廚房“各司其職”,沒有“兼職”,再也見不到以前的“綜合間”。每個井站都有大面積的綠化帶,大紅色的抽油機叢式排列其中。這就形成了“紅、白、綠”三色耀眼奪目,相互映襯的格局,在黃土高原上星羅棋布,分外亮麗。
在“好漢坡”精神的發祥地王窯作業區,共有井場138個,計量班站35個,現以實施井場綜治的井場為120個,占到87%,井站綠化100%,每個井場都有“環城”綠化帶,每個計量站都有50%以上的綠化面積,種植著月季,丁香等花卉,員工行走其間,成就了“人在花中,花在人中,人花一體”的美麗圖畫。13井區王七增壓點采用的是室外計量,各種計量儀,存儲設備,管線機關等分布在院內各處,而灌木綠化和小花園面積超過站內面積的70%,將這些生產設施“淹沒”在了綠色之中,達到了人和環境的和諧統一。
崗位員工與工作環境和諧——從以油為“綱”到以人為本的質變
以油為“綱”的年代,也是先生產后生活的年代,生產高于一切,環保、生活條件、員工的勞動量等考慮得少一些。
為了真正體現以人為本宗旨,主管安塞油田開發管理的長慶油田采油一廠,面對井站復雜的流程,對原有的工藝實施“內臟大手術”,為安全生產強根固基;為了減輕員工在跑井、看井、取樣中的勞動強度,投資千萬元資金操作對管理流程實施數字化改造,昔日的跑井工如今干起了白領階層的工作,采油工坐在辦公室里就可以“指點江山”,“縱觀油區”;在改善員工的生活環境上,昔日的“干打壘”已全部拱手相讓,取而代之的是座座現代化的公寓。走進采油井站,井站由過去的“山大溝深路遙遠,信息溝通難上難”變為現在的“網絡一點走天下,電話一撥問噓寒”,一線的生活條件已經和后勤基地的不差上下。
如今的安塞油田,85%的住井員工都搬進了“兩室兩廳” 的宿舍,因為顏色靚白,在黃土高原上格外的耀眼,員工都美之名曰“白宮”。在每個廚房,二氧化碳氣體測報儀和可燃氣體測報儀都是員工安全的“守護神”,它能對室內的氣體濃度做到時時監控,有效的保證了員工在用氣方面的安全。
企業與地方“雙贏”和諧——從馱水用毛驢到“牛頭”滿地跑的飛躍
在延安市安塞縣王窯鄉高溝口村,一個彈丸之地,20世紀80年代初,這里住著不到20戶的莊戶人。自從石油開發會戰以來,已發展成為西北的石油重鎮。勘探、鉆井、測井、水電等凡是與石油有關的行業,在這塊地上,都能找到,業務涉及陜、甘、寧、內蒙古、新5個省、自治區,由此而產生的外地生意人也是絡繹不絕。
油田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突飛猛進,油區地方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原來只能用毛驢一種交通工具馱運飲用水的荒山深溝,一時間跑滿了“別克” 、“尼桑”、“現代”以及當地人俗稱“牛頭”的日本“豐田”等牌子的進口車,外人戲稱這里是陜北小“科威特”。
在這里,每年有大量與石油生產有關的土建工程,挖管溝,建圍墻,蓋房修路等,周圍的農民在各類工程中攬活,用不著遠離家鄉和親人,在自己的家門口就可以打工掙錢,現在本地“后生”寧可“給長慶打工,不愿去外地干活”。
為了建立內外和諧的寬松環境,采油一廠投資上百萬元先后在油區周圍建成了多片“長慶石油林”和多所“長慶希望小學”,使50多名輟學在家的農村子女重返學堂。員工不到700名的王窯作業區,通過組織“圓夢行動”捐款活動,為地方貧困中學生捐款就達2.327萬余元,圓了20名貧困中學生的大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