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11年6月7日,“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報告會在北京大學舉行。圖為報告會現場。
編者按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國際化學年。這一年,我國化工行業在結構調整、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面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績有目共睹;這一年,我國化工行業環保監管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但康菲漏油、大連福佳大化PX項目停產、大連石化一年四起安全事故等負面新聞,又使化工與環境、化工與安全問題再次引發公眾擔憂;這一年,石化行業積極“走出去”,在能源合作、產品出口等領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也面臨國際局勢動蕩、反傾銷案頻發的影響;這一年,為了讓人們的“菜籃子”更綠色、更安全,高毒農藥正式宣布要陸續退出歷史舞臺,但化工原料被濫用引發的食品安全問題仍讓人們焦慮……
這注定是一個重大新聞頻出的一年!
送走極不平凡的2011年,未來,我們又將邁出怎樣的腳步?為此,我們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推出《2011年石油和化工行業重大新聞透視》專題,與讀者一起在回顧過去的同時,展望行業的未來。
組織:活動精彩寓教于樂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告訴記者,“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系列活動主要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和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4家聯合主辦,自2010年底便開始策劃、倡儀,主要從科普、學術、產業三個方面,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宣傳和推廣。
據中國化學會的不完全統計,2011年,在中國科協和中國科學院的主導下,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工學會和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聯合全國各地方科技團體、高等學校化學院系、化學領域科研院所、化學化工企事業單位共同開展了化學展覽、化學開放日等科普活動150余場,使公眾提升對化學的興趣、加深對化學的了解。
化學科普是國際化學年的重要任務之一。在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常委會18位院士的提議下,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局和中國化學會聯合主辦的“觸摸化學感受魅力”2011國際化學年全國趣味化學實驗設計大賽于2010年2月啟動,來自全國26個省區市132個單位的大中小學生、相關從業人員及化學愛好者提交參賽作品共計274份,最終化學燈塔、變色龍卷風等30個實驗方案進入決賽參與一、二等獎的角逐。
此外,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化學學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聯合推出“讀書知化學”活動,評選并推廣化學類大眾讀物,加強全社會對化學的認識和利用。同時組織以本次推選的化學書籍為主題的閱讀征文活動。
學術活動主要由中國化學會組織舉辦。記者從中國化學會了解到,2011年,該學會主辦了31項冠名以“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的學術會議,包括多酸化學學術研討會、無機化學學術會議、環境催化與環境材料學學術會議、全國生物無機化學會議、社會中的化學科學研討會等。
在產業活動方面,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為主體開展了一系列行業交流活動。2011年3月,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澳門環境保護局合作舉辦綠色化工論壇。來自石化聯合會、石油和化學工業規劃院及石油化工企業、園區的代表共同研討“綠色化工”發展模式,交流石化行業的清潔生產、節能減排經驗與做法。5月和9月,亞洲石化科技大會和2011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先后在天津召開,會議分別從科技和產業角度回顧了我國石化與化工行業取得的成績,并從國際視角審視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所面臨的戰略機遇,共同商討化工行業可持續發展之道。10月,兩年一度的石油化工行業責任關懷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時值國際化學年之際,推進責任關懷理念,踐行化企責任成為此次會議的重點。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石化聯合會國際合作部正在籌備出版“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畫冊,將這些活動以圖片形式集結出版,作為紀念。
參與:高校外企亮點頻現
“國際化學年系列活動中,各大高校和外資企業比較積極踴躍,為化學年活動增添了不少亮點。”龐廣廉說。
記者了解到,以化學相關院系為主體,全國各地高等院校在化學年期間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活動,成為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科普活動的重要力量。例如,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承辦的“樂以化學”2011國際化學年專慶音樂會在國家大劇院舉辦,在網上引起熱議的化學“神曲”也以輕松活潑的形式達到了宣傳化學的目的;南開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則開展了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專題報告和科普講座;人民大學的“實驗一條街”將化學實驗室搬到室外,普及科學知識;浙江大學則舉行實驗中心開放日,與化學家面對面;中南大學、云南大學、廈門大學、蘇州大學、山東大學、重慶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通過演講辯論比賽、科普展覽等系列活動,開放學術資源,積極開展化學科普工作。
然而記者在瀏覽國際化學年官方網站及相關媒體報道發現,國內化企對國際化學年活動的參與多體現在參加行業會議上,在企業主動發起的國際化學年活動中,幾乎清一色都是跨國企業所為。
例如,道達爾集團與華南理工大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聯合主辦2011國際化學年“道達爾”高校環保精英高峰論壇,以“改善人們心目中對塑料的印象”為主題,在塑料產業鏈中推廣環境保護的新創意、新思路。
2011年7月,德國特殊化學品集團朗盛與青島科技大學攜手啟動了化學實驗設計比賽。10月,朗盛在青島基地舉行首屆科技日活動,向公眾開放朗盛萊茵化學青島工廠和實驗室,及朗盛青島高性能橡膠研究中心,通過各類趣味實驗向公眾展示先進的化學技術如何改善生活。
作為國際化學年的全球首家合作伙伴,陶氏化學2011年1月即協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全球“國際化學年”開幕儀式,并舉辦了多場全球性活動,包括以“水:一種化學解決方案”為主題,在全球各地的學生中間開展為期一年的水質檢測項目等,還在萬圣節之際登上美國NBC電視臺“今日秀”節目,現場演示安全有趣的化學實驗。
同樣身為國際化學年全球贊助商的巴斯夫則于全球范圍內開展“巴斯夫小小化學家”活動,還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生產基地舉辦開放日活動,邀請來賓親身體驗化學的新作用。
開放日是國際化學年在中國的主題活動之一。“開放日沒有統一的日期,從2011年7月一直持續到10月,除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向公眾開放實驗室外,化工企業、化工園區邀請居民參觀工廠和生產基地,也是開放日的重要內 容。不過化工企業中對外開放的幾乎都是國外企業,國內企業除了中國化工集團的中國化工博物館以外,幾乎都沒有辦開放日。”龐廣廉說。
記者在采訪國內化工企業的負責人時發現,一些國內企業的負責人根本不知道2011年是國際化學年,也有一些企業負責人雖然通過媒體報道多少知道了一些國際化學年的相關情況,但知道歸知道,并沒有參與國際化學年各種活動的想法。一位不愿具名的化工企業負責人表示:“國內的化工企業還沒有真正地與國際接軌,在企業文化、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意識依然比較薄弱。”
龐廣廉也指出,2011年國內石油和化工企業面臨經濟轉型、結構調整、安全事故頻發等諸多問題,國內企業處理這些事情都處理不過來,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更多參與國際化學年的活動。
②7月25日,巴斯夫互動教育活動“巴斯夫小小化學家”10周年慶典暨開幕儀式在中國科技館舉行。圖為小小化學家在做實驗。
收獲:公眾認知初得改善
2011年,在政府、協會、高校、企業及社會團體等各方努力下,密集的化學知識科普活動、媒體宣傳以及開放互動,使公眾對化學和化工的認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在2011年2月舉辦的國際化學年首場專題報告會上,年近八旬的陳懿院士深入淺出,勾勒出一幅化學創造美好生活的絢麗圖景。會場上,來自海淀區實驗三小的陶花語看到主席臺背景板上出現的神奇圖案時,興奮得手舞足蹈。她說,雖然陳懿院士講的很多東西她還不能理解,但她還是很喜歡聽,因為很多事例講得特別生動,而且她十分喜歡化學,最大的愿望就是以后能夠做一名女化學家,研制出能夠飛檐走壁的“蜘蛛服”。北航附中的李琪玥第一次跟研究物理的爸爸來聽報告就迷上了化學,大呼“太過癮了”。“化學能夠創造出自然界中本來沒有的東西,真是太神奇了。”她說。
而在6月7日召開的化學百年回顧與展望——“國際化學年在中國”報告會上,聆聽了 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關于“當前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健康問題、資源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等挑戰都有待于通過化學的方法去解決”的觀點后,就讀于北京大學的一位李姓學生表示,原來一直認為化學工業是帶來能源問題、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還從未想過通過化學新技術的手段去解決這些問題,但這其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思路。
參加了贏創開放日的上海馬橋小學張老師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參加贏創開放日的收獲實在不小,沒想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墻體的保溫、屋面的堵漏、汽車的減重、家用水的凈化都需要依靠化工產品和解決方案。我會把這些知識傳遞給學生,讓他們知道化學,從小熱愛化學。”
不過,盡管形式多樣的推廣活動讓人們意識到,化學對于改善我們的生活成就卓著,但知識上的正面宣傳仍然不及生產事故、化工污染帶來的負面影響來得真切。“每個人每一天都離不開化工產品。但在印象中,化工行業仍是僅次于煙草行業的最不受歡迎行業,很容易令人聯想起危險等貶義詞。”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責任關懷資深顧問曾建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樣說。他還表示,對于化學工業,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理念有所不同。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一些化工企業還不太重視化學的可持續發展。
未來:責任關懷任重道遠
“要根本解決‘談化色變’這個問題,國內化工企業必須負起責任,應該在整個化工行業大力倡導責任關懷。”龐廣廉認為。
據了解,責任關懷行動是全球化學工業界內的一個自發性活動,用以促進對產品從實驗室研制到生產、分銷以及最終再利用、回收、處置銷毀各個環節的完善處理。
對于中國企業而言,“責任關懷”并不陌生。早在2005年6月,由原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和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責任關懷促進大會召開,此后,責任關懷促進大會每兩年一次在北京舉辦,責任關懷理念在全行業迅速普及。然而,龐廣廉卻表示:“中國企業對責任關懷的理解有偏差,實際上沒有領會責任關懷的內涵。”
他指出,“社區溝通”是責任關懷理念的核心與精髓,而這恰恰是國內企業的不足之處。在責任關懷理念下,化工企業與周圍社區公眾之間是一種和諧的合作關系,企業應該主動邀請社區公眾提出意見或建議,并主動作出回應,這些完全是自愿的行為。
“例如,國外企業會定期安排班車,邀請企業周邊的居民來工廠參觀,讓他們親眼看到,我們的整個生產過程是非常安全環保的,工廠里聞不見異味,對人體也不會產生害處;所有的操作流程都有完善的制度手冊,在嚴格的管理下,可將事故概率降到最低。又比如,巴斯夫的小小化學家活動,讓孩子們認識到化學是非常有趣的,只要防護得當,嚴格按照規范操作,就不會對人體有危害,而且利用化學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龐廣廉說,“積極主動定期的溝通是消除偏見和誤會的最好手段。”
相比之下,國內企業多把責任關懷簡單理解成安全、環保,或者對社會的捐助,卻忽略了溝通這項最根本的內涵,而社區溝通又是建立在化工企業的安全環保工作切實到位的基礎之上的。“國內企業對于責任關懷和HSE管理體系二者有所混淆。HSE是責任關懷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責任關懷是一個更深層次的理念,不是把一個獨立的安全衛生環保計劃加諸于現有制度上,而是由上至下、整體性地推行制度,是持續改善的自主活動,通過信息分享、嚴格的檢測體系、運行指標和認證程序,向世人展示化工企業在健康、安全和環境質量方面所作的努力,最大程度地取得公眾信任,實現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龐廣廉說。
因此,龐廣廉認為,要想真正改變人們“談化色變”的印象,最根本的還是應該從自身做起,從提升企業整體實力入手。
據介紹,根據當前行業發展現狀和發展任務,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將2012年的工作任務鎖定為三大主題:一是科技創新,改變以往以量取勝的思維模式,通過高新技術突破帶動行業發展;二是結構調整,重點發展高精尖產品,降低污染大、能耗高、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比例,徹底改變化工行業的生產面貌;三是大力推行節能減排,發展綠色化工。
“實際上,國際化學年系列活動的實施對于我國化工行業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我們從中感受到與公眾溝通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與國外企業的差距。我們還應該切實提升綜合實力,在與社區的良好溝通中實現可持續發展。”龐廣廉指出。
③8月13~14日,由中科院化學部等主辦的2011國際化學年全國趣味化學實驗設計大賽決賽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圖為參賽選手正在專注操作。 (本報記者 張育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