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多晶硅行業由盛轉衰已經不算新聞,業內業外對該行業的艱難前途似乎已經做足了心理準備。但近日一則多晶硅企業出現大面積停產潮的消息還是讓人心里一驚,這個曾經風起云涌的行業如今出現如此困局到底原因何在?
從2005年至今,國內多晶硅行情如坐過山車。
告急:全國八成企業停產
3月13日,工信部召集數家多晶硅企業代表座談,商談當前的市場形勢以及對策。這次工信部召集多晶硅企業聚首實在是形勢所迫。2011年,工信部公布首批符合《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的多晶硅企業名單,共計有20家企業上榜,其中有6家企業位于四川省,成為國內多晶硅最集中的產地。然而,這些企業在取得合格身份的興奮之余,馬上就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
據了解,四川省的6家多晶硅企業——新光硅業、東氣峨眉、四川瑞能、四川永祥、天威四川和樂電天威年產能分別為1260噸、2200噸、3500噸、4000噸、3000噸和3000噸,目前仍在堅持生產的只有瑞能和永祥兩家企業,其他企業都已經以種種名義打烊了。而這僅是當前國內多晶硅行業大規模停產的一個縮影。
“全國的情況和四川相同,目前八成企業已近停產,即便開的基本上也都是半開半停狀態。”四川一家多晶硅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瑞能之所以能夠堅持生產,有其情況特殊,因為它是昱輝陽光集團旗下企業,昱輝要求其滿負荷運轉以滿足自身的硅片生產要求。
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傳出的消息證實了這一現狀。該協會調研數據顯示,2011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多晶硅產業出現嚴重的庫存積壓,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僅有8家尚在開工生產,其余企業已經停產,停產率超過80%。即使仍在開工的企業,多數也因虧損運行,正逐步減少產量。
而導致多晶硅企業大面積停產的直接原因就是價格的下跌。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最新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已經持續下跌至每噸20萬元左右,遠低于國內大部分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企業只能選擇停產。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多晶硅行業屬于化學工業,如果機器長期不運行,就會面臨爐體污染和腐蝕等問題,維護成本相當高昂,而目前國內多晶硅企業有的停產期已近5個月之久。
受此影響,幾乎全部“涉硅”的上市公司都過上了苦日子。粗略統計,滬深兩市有近20家公司的業績因此受累,向日葵、天威保變、江蘇陽光等一批公司凈利潤下滑50%以上,少數公司甚至超過90%。從去年四季度開始,不少上市公司旗下生產多晶硅等產品的企業紛紛停產,如11月川投能源參股的四川新光硅業科技公司停車技改,12月天威保變和岷江水電共同投資的四川硅業公司停產。
此外,部分“涉硅”公司的再融資方案也不得不因此擱置。計劃定向增發融資的上海航天汽車機電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以來幾度調整增發方案,除了下調增發價,還降低了募投項目的預期收益。航天機電稱,2011年下半年以來,光伏市場環境變化,光伏產品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價格較原來的預測有一定幅度下降,稅后內部收益率從原來的14.66%降至10.31%。
究因:低價傾銷加貿易壁壘
產品價格下跌是停產的直接原因,但究其根本,還有一些原因不得不引起業內人士思考。
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共進口多晶硅64613.86噸,比上年上升36%;進口額為38億美元,比上年上升42%。全年多晶硅的進口量占據國內需求的半壁江山。
一位光伏企業高管透露,目前韓國OCI、美國赫姆羅克等世界多晶硅巨頭的主要市場均是中國。韓國多晶硅企業的70%產品運往中國;美國對中國多晶硅出口量則從2008年5371噸增長至2011年17476噸,增長幅度為225%,出口額從2008年7.5億美元增長至2011年10.4億美元。
而國外多晶硅產品能夠大量涌入國內,價格低是主要因素。據了解,美國、韓國的這些光伏巨頭向中國出售的多晶硅報價都在每千克21~22美元。
而根據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多晶硅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國內多晶硅成本普遍在每千克40~50美元;國際大廠如日本德山化工株式會社、美國赫姆羅克等7大廠商生產成本最低可以控制在每千克15~20美元。與這些世界巨頭相比,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
有業內人士也反映,國內中能硅業、賽維LDK公司目前的多晶硅成本也在每千克20美元左右,已基本可以與國外巨頭競爭,但是國外多晶硅企業獲得大量的政策扶持,具備低價競爭能力。
據中國光伏產業聯盟調查,美國多個州通過各種扶持政策不斷對美國多晶硅公司進行補貼。2010年,赫姆羅克公司和REC公司獲得上億美元政府補貼,享受的補貼電價甚至低于聯邦平均電價水平。2010年1月8日,美國宣布了獲益的企業名單和免稅金額,美國6家最大的多晶硅制造企業中有4家榜上有名:赫姆羅克獲得1.4億美元,瓦克獲得1.28億美元,REC獲得1.5億美元,AE Polysilicon獲得4400萬美元。
韓國企業同樣在本國獲得了優惠貸款及巨額補貼。韓國政府的既定目標是將清潔能源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份額提高8個百分點,重點是光伏等技術,并計劃在2009~2013年期間將GDP的2%投入到這些行業,同時給予最優惠稅收待遇。
與此同時,貿易壁壘又阻止了中國多晶硅企業的出口。3月21日,美國商務部公布了針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反補貼調查結果,初步裁定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存在出口補貼,并將對這些產品征收2.9%~4.73%的反補貼稅。這是針對中國光伏產品樹起的最新一道貿易壁壘。根據歐洲太陽能產業協會測算,2011年美國光伏裝機量為1.6吉瓦,而中國公司在其中占比不高。
屋漏偏逢連夜雨,繼美國之后,印度也有可能發起針對中國光伏組件的“雙反”調查。除此之外,中國企業還更擔心中國最大的光伏產品出口市場歐洲國家也會步美、印后塵。有消息稱,德國太陽能經濟聯合會目前正在準備聯合27個歐盟成員國,向中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申請。歐洲市場的大門一旦關閉,將對中國光伏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
上海新能源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米月指出,我國90%以上的光伏產品出口國外,嚴重依賴海外市場,是目前我國光伏產業受制于人的癥結所在。
“國內終端市場尚未完全啟動,在有限的市場空間里,國內多晶硅企業無法與國外巨頭在價格上競爭。再加上近幾年多晶硅行業產能擴張,過剩的產能在遭遇貿易壁壘之后,也只能被堵在國內。這就使得此次多晶硅企業停產潮逐漸蔓延。”一位多晶硅企業人士這樣分析道。
解困:要攘外更要整內
困難已經擺在這里了,國內的多晶硅企業不能坐以待斃。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對目前國內的多晶硅行業來說,最急迫的措施就是阻止國外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低價傾銷。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光伏專委會主任趙玉文向媒體表示,他們正在商討對策。據坊間消息,工信部召集多晶硅企業座談,議題之一就是商討應對國際企業的不正當競爭。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會長趙家生承認,該會正在進行多晶硅行業受低價傾銷損害的數據調查工作,包括美、韓企業到底以多低的價格出售,是否低于他們自身的成本價銷售,力求真實準確。
此外,江蘇中能、賽維LDK、洛陽中硅、大全新能源4家國內主要多晶硅制造企業已經聯合十幾家中小企業向商務部提交“雙反”調查申請,對美、韓兩國出口中國的多晶硅原料提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材料已經于3月2日之前遞交給商務部。
攘外更要整內。全國政協常委、通威集團董事局主席劉漢元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關于光伏產業發展的提案,分別是《關于進一步加快國內光伏市場發展的建議》和《國內光伏裝機容量亟待進一步擴大》。他希望能夠進一步擴大國內市場來克服目前的困難,擴內需是業內解困的期望。
劉漢元提出,2007年中國發布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規定了2010年和2020年電網及發電企業非水電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占比,但一直沒有實施細則出臺。因此,建議盡快完善出臺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管理辦法,并明確規定各地電網企業的配額不得低于一定比例,對不能完成配額的地方政府、電網企業進行一定的約束和懲罰。
加快實施“上網電價法”,明確支持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加大力度啟動國內市場,變最大光伏生產國為最大應用國,讓我國的多晶硅企業能夠在內需市場上一展所長,這幾乎成了業內人士的共同呼聲。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還認為,在目前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國內的多晶硅企業應該借機反思,為自己尋找一條更適合的發展之路。
據記者了解,國內的少數企業已經開始有所行動。英利集團選擇了向產業鏈上游延伸的策略。該公司相關人員介紹說,英利已經和韓國OCI公司展開合作,進行高純度硅棒、多晶硅片的生產加工。而剛剛涉足光伏產業的山東大海集團也在展開與韓國OCI公司的合作,試圖占據行業上游原材料的供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