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科博會上,祥天科立泰空氣動力機械有限公司推出了“空氣能源”和“空氣動力”領域最新的科研成果與產品,主要有綜合自然能源風塔發電站系列、空氣動力發電機組系列、空氣動力汽車系列等七大系列。圖為綜合自然能源的風塔發電站。據介紹,該發電系統運行過程是物理現象,替代化石燃料,無碳排放,且具有占地面積小,發電成本低廉等優勢。
【海洋科技篇】 開啟科技興海新時代
有人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去年9月,我國頒布實施《國家“十二五”海洋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表明了以科技引領海洋經濟發展的決心。本次科博會上,以探索海洋、開發海洋和保護海洋為主旨的海洋科技專題展作為一個單獨展館首次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國在海洋技術領域取得的最新成就。
國家海洋局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的展臺矗立在海洋科技館最醒目的位置。據該所技術人員介紹,他們此次推介的技術多是已實現產業化的成熟技術。如濃海水制取膏狀氫氧化鎂技術,其萬噸級示范工程實現了鈣法制備高質量氫氧化鎂產業化的技術突破。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設備也是他們的強項,由其設計完成的2×4500噸/日和4×3000噸/日海水淡化設備作為目前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最大的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設備已成功出口海外。
此外,去年通過驗收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濃海水綜合利用新工藝關鍵技術研究課題,優化并集成了濃海水提鎂、溴、鉀、鈣等技術,開發出了濃海水常量元素全利用和濃海水“零排放”綜合利用新工藝,最終可形成海水提鈾/鋰高效吸附劑,新型納米、亞納米富集材料,以及高效復合肥料等高附加值產品。
橫跨海洋和化工兩大科技領域的海洋化工研究院在海洋涂料方面頗有建樹。此次展會上,他們帶來了研究院三大核心技術:防污涂料、重防腐涂料和功能型涂料與功能材料。防污涂料是海洋涂料中最為重要的涂料品種,他們展出的長效防污涂料曾獲國家國防科技和中國船舶集團科技進步一等獎,目前國內新型潛艇全部采用該成果;甲板防滑涂料具有優異的防腐性能,防滑摩擦力大,綜合性能達到國外同類涂料的先進水平,已實現銷售過億元。該院還是國內唯一開展固體浮力材料研究的單位,他們開發的固體浮力材料替代了昂貴的進口材料,滿足了現有水下設備的使用要求。
海洋微藻作為“后石油時代”有望破解能源危機的一把鑰匙,具有產能大、無污染、可再生等優點,發展前景廣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展示了他們在海洋微藻制備生物柴油方面的最新技術進展。該所科研人員已分離出可產油的海洋微藻200多株,其中兩株產油率達到20克/平方米·日,極具開發潛力。該所還在東營建立了海洋微藻跑道池開放式培養體系,開發出微藻超聲波直接合成生物柴油的專利技術,制備出的微藻生物柴油主要指標符合國家標準。
隨著近期海洋石油平臺污染事故的頻頻發生,海洋的生態保護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從國家海洋局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展臺前駐足的人流不難看出人們對此類問題的關注度正在快速提升。該中心研發了石油平臺使用的油膜探測儀、雷達溢油監測系統、油膜監測儀等,推出了一套渤海石油平臺及鄰近海域環境污染監控、預警及應急支持系統,實現了數據管理、溢油預警預測、溢油量估算、溢油應急處置、污染評價、決策支持等功能。該一體化監視監測平臺已在蓬萊19-3平臺溢油事故中進行了示范應用。
將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捕獲并封存到海底地質構造中,已成為最現實的二氧化碳減排對策之一。在海洋科技專題展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展示了由其牽頭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重點項目——中國二氧化碳海底封存能力評估與風險控制技術預研究項目的完成情況。3年多來,項目組自主研發了二氧化碳泄漏模擬實驗裝置及深海生物培養裝置各一套,初步建立了我國近海二氧化碳泄漏情景下不同海域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初步規劃了我國海洋二氧化碳封存區,為我國未來實施二氧化碳海底封存奠定了基礎。
【新能源篇】 尖端科技構建能源新格局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戴彥德認為,解決能源問題要從開源節流兩方面著手:一個是供應端,一是消費端。其中,供應端的形勢十分嚴峻,我國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0%,煤炭也只有50%左右,因此,未來要逐漸增加低碳、高效、清潔、可連續再生的新能源的開發,替代高碳的化石能源。
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是本次科博會的重頭戲。而配合低碳理念的推廣,一些新能源企業主打“綠色”牌,為提前進入盛夏的北京帶來絲絲清涼。
中氫聯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展會上展示了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氫能。該公司總裁唐一文告訴記者,氫能是一種高效的新型能源,也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氫能動力強勁、安全環保,在化工、火力發電、冶金等高耗能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中氫聯合公司制定的煤氫混燒、油氫混燒、氣氫混燒三大系列解決方案,以水劑氫氧發生裝置產生的氫氣與傳統燃料混合,混入25%以上就可直接降低燃煤成本30%以上、燃油成本30%以上、天然氣成本25%以上,并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高達85%以上。
唐一文進一步向記者介紹說,目前,市場上提供的氫氣有96%是由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資源加工過程中的副產物制取的。隨著我國經濟技術的快速發展,高純氫的市場需求量不斷提升,但是由化石燃料的副產氫提取高純氫的成本高,而且加工過程中會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外,氫氣密度太小,必須壓縮才能運輸和儲存,而且閃點很低、容易爆炸,傳統的氫氣壓縮和運輸方式造成大量能源消耗,不僅浪費資源,也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制約了氫能的推廣應用。
而中氫聯合公司開發成功的水劑氫氧發生裝置通過高科技手段將氫能產業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它不僅運行成本低廉,與標準電解水制氫相比,每生產1標準立方米的氫可節省電費0.72~1.8元,而且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能源短缺的今天,我相信這樣的新能源技術具有很高的商業價值和廣闊的市場前景。”唐一文表示,中氫聯合公司力爭3年內在全國建5個集低碳、環保、新能源產業于一體的氫能項目基地,每個氫能項目基地投資5億元以上,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了解到,該技術提供的氫能源已經應用于化工領域:一是用水劑氫氧源混燒裝置制熱,為化工廠提供高效的熱源;二是用水劑氫氧源發生裝置生產氫氣用于催化、還原等反應。
除新能源企業外,還有不少企業通過新材料的研發,推動了光伏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內蒙古神舟硅業有限責任公司展出的國家支撐計劃項目——三氯氫硅歧化法制備高純硅烷技術研究,將重點突破高效節能低成本多晶硅生產新技術,改善硅烷法技術流程,可實現硅烷生產關鍵裝備和材料的國產化,進一步降低硅烷項目的擴建成本。
中山大學展出的納米改性光伏/光熱組件用高分子材料項目,則研發出太陽能光伏組件用的高分子封裝材料和光熱組件用交聯聚乙烯管材專用料,前者將封裝膠膜的固化溫度降低了20℃,固化時間縮短了10分鐘,并將使用壽命延長至25年;后者則具有高阻隔性,抗氧抗氯,防止微生物滋生等特殊性能。這些材料已在太陽能產業得到推廣應用。
在本屆科博會上,海洋科技作為明星展臺,吸引了不少眼球。圖為觀眾正在品嘗由小型海水淡化機處理過的飲用淡水。 (CFP供圖)
【節能減排篇】新技術“嫁接”老產業
除精彩紛呈的展覽現場之外,2012循環經濟成果與節能減排技術展覽會、2012低碳經濟國際研討會暨低碳技術和重大項目推介會等多場會議論壇也與科博會同期舉辦,共同將主題鎖定綠色、節能、環保。與此同時,2012第三屆節能中國推介活動發布儀式暨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隆重舉行,將關注點聚焦到了化工等傳統產業的技術節能上。
此次發布儀式上,第三屆節能中國十大貢獻單位、節能中國十大應用新技術、節能中國先進單位分別揭曉,能源化工企業成為其中的亮點。
作為第三屆節能中國十大貢獻單位,山西天澤煤化工集團股份公司2011年噸合成氨綜合能耗實現1158千克標煤,較《合成氨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GB21344-2008)中規定的合成氨單位產品能耗限額先進值低342千克標煤,處于國內同行業先進水平。節能成果的取得正是科技創新的結果。
記者了解到,該公司一方面淘汰了落后的高耗能設備,另一方面采用先進的大型合成氨和尿素生產技術裝備,提高了裝置的科技含量,取得了顯著的節能減排效果。例如,該公司采用脫碳閃蒸氣變壓吸附回收技術,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閃蒸氣中的CO、H2進行變壓吸附回收,年可節約標煤12924噸;此外還投資2000萬元在永豐公司建設6兆瓦余熱回收發電項目,實現年發電3514萬千瓦時,節約標煤4368噸。
憑借自主研制生產的JM-1燃油增效劑,上海集能化工有限公司入圍第三屆節能中國先進單位。這種增效劑適用于多種燃油,能有效抑制燃油氧化反應鏈,可防止燃油老化,抑制積碳、雜質的產生。該技術是將有自修復功能的納米稀土材料微量添加到汽柴油及重油等多種燃料中,使油品既具有節能減排的效果,又具有延長質保期、保養用油設備的功能。經測算,使用JM-1燃油增效劑的設備在運作過程中的綜合節油率能達3%以上。該項目還被列為中國交通能源推廣項目。
另一家入圍第三屆節能中國先進單位的新奧能源服務有限公司則形成了以氣化采煤、催化氣化、生物能源與泛能網技術為核心的四大技術體系。截至2011年底,已在上海、天津等地開展了多個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應用項目,幫助客戶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在本次科博會上公布的第三屆節能中國十大應用新技術中,山西藍天環保設備有限公司的新型節能環保型煤粉工業鍋爐技術名列其中。該技術以煤粉燃燒為核心,包括了煤粉接受、儲備、輸送、燃燒及點火、鍋爐換熱、煙氣凈化、自動控制等技術,構成了完整成套新型工業鍋爐的技術系統。據介紹,該技術有兩個顯著特征:一是節能高效,煤粉燃盡率達到98%以上,鍋爐運行熱效率達88%以上,比傳統燃煤鍋爐節能達35%以上;二是環保清潔,通過脫硫和袋式除塵,排煙含塵≤30mg/Nm3、SO2≤100mg/Nm3、NOx≤200mg/Nm3,高于國家排放標準,滿足環保要求。2011年該技術共實現節煤量(折合成標準煤)133萬噸,減少SO2排放約2.4萬噸,減少粉塵排放約0.11萬噸。
“能源科技創新是節能減排、提高能效、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的關鍵因素。”在科博會期間舉辦的中國能源戰略高層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吳吟如是說。
左圖為第三屆節能中國十大應用新技術頒獎現場。 (本報記者 潘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