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發生的茶葉農藥殘留、白酒塑化劑風波、寧波PX項目被叫停等事件引發的社會輿論來看,2011年持續一整年的國際化學年系列活動在改變公眾對化學和化工的認知方面似乎還成效不夠。
一提到化工,在人們的印象里總是與“易燃易爆”、“高危險”、“高污染”等詞匯難以撇清關系;加之近年來一些違法添加化學品導致食品安全的事件使得原本用于創造美好生活的化學品也開始變得“恐怖”起來。為什么化工會變成令一些人談之色變的詞匯?是由于公眾的誤解,還是因為我們做得不夠好?
重塑行業形象,找到工業發展與社會和諧的平衡點,在民眾環保意識和民主意識逐漸覺醒的現代社會里已經成為影響化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而且在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命題下,它顯得愈發迫切。
信任危機影響行業發展
2012年10月28日18點45分前后,寧波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稱:“從寧波市政府新聞發言人處獲悉,寧波市經與項目投資方研究決定:(1)堅決不上PX項目;(2)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停止推進,再作科學論證。”至此,浙江寧波當地部分民眾連續抗議鎮海煉化擴建一體化項目的風波才落下帷幕。
“這是公眾參與政府決策的一個反映,是民主的進步。但是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說,這件事充分說明,由于溝通不夠,導致人們對化工項目及化工產品認知度不高,所以公眾對PX項目建設產生了抵觸。”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國際合作部主任龐廣廉對記者說。
PX項目遭到居民抵制已經不是第一次,業內專家表示,PX在國內已經被誤解和“妖魔化”了。
PX又叫“對二甲苯”,是化學界公認的低毒物質。“PX的毒性和汽油、柴油在一個類級里,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它是致癌、致畸性物質。與此同時,它又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學品,并不可怕。”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金涌說。
在去年9月召開的2012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上,金涌表示,民眾抗議建設PX項目的事情“第一次發生在廈門,后來又發生在大連。當時有媒體報道說,這個廠應該建在離市區200千米以外,而大連的項目離市區大約21千米,所以造成了恐慌。我后來去看過這個裝置,全部都是法國進口的,是全球技術領先的裝置,而且建在海平面40米以上,在半山腰上,是沒有危險的,經過兩年的運行完全是好的。”
而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國際上許多大型PX裝置與城區的距離比大連、廈門等地近得多。例如,美國休斯敦的280萬噸/年PX裝置與6萬人的城市距離僅為1.2千米;韓國釜山PX裝置距市中心4千米;新加坡裕廊島埃克森美孚煉廠PX裝置距居民區0.9千米;設立在日本橫濱的NPRC煉廠35萬噸/年PX裝置甚至與居民區僅一條高速公路相隔。
“如果大連的PX項目搬家,造成的是幾百個億的損失,而且會帶來一連串的問題。所以化工企業一方面要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要告訴群眾化學品是我們必需的,同時要樹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但我們還沒有這樣的機制。”金涌說。
引起公眾恐慌和抵觸的化學品并非只有PX一個。2011年5月,繼美國、加拿大等國之后,我國也出臺文件禁止雙酚A用于生產嬰幼兒奶瓶。雙酚A對于食品安全的影響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還有觀點稱應該全面禁止使用雙酚A。
對此,衛生部職業病診斷鑒定技術指導委員會主任李德鴻表示,從保護高風險人群,或者說易感人群的角度出發,中國政府規定在嬰幼兒奶瓶當中禁止使用雙酚A。與此同時,衛生部、工信部聯合發布的文件已明確,食品相關產品中遷移的雙酚A極其微量,尚未發現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尚未得出結論。
“談到化學品的健康風險,特別是慢性健康風險,通過降低劑量來減少和控制風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企業通過工藝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完全能夠做到的。但對健康的關注是公眾的權利,我們應該尊重,應該以誠信為原則,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李德鴻說。
“‘談化色變’的現象已經開始影響化工行業的發展。但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好事,能夠倒逼化工企業積極改進自身作為,改善行業形象。”龐廣廉說。
世界著名化工企業巴斯夫公司每年都在世界各地組織不同年齡的少年兒童參加“巴斯夫小小化學家”科普化學活動,意在從小培養孩子們的科學興趣,引導他們對化學的正確認識。 (本報記者 張育 攝)
溝通方能改變公眾認知
幾十年前,歐洲的化學工業蓬勃發展時,也曾遭遇到全社會的信任危機。
“那個時候,因為化學工業造成的整個萊茵河地區環境污染也很嚴重,德國社會對化學工業的觀點都是非常負面的。” 原朗盛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王永利表示。
在2012年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上,拜耳中國區總裁蕭楓也曾描述起當時的情景:“上世紀有一段時期曾暴發過多起重大災難事故。1948年,德國的一次化學品泄漏導致500人喪生;1976年,意大利塞韋索的一家化工廠泄漏出劇毒氣體,造成多人死亡,500多人受到嚴重皮膚傷害;最可怕的就是1984年的博帕爾災難,有4000多人死亡。另外,有些化學品雖然是很棒的產品,但是副作用也非常可怕,主要在于其可以在食物鏈長期累積下去,這讓人們開始產生廣泛的恐懼。”他說,“回顧起來,1950~1980年這30年間,有不少國際組織挺身而出和化工行業斗爭,甚至有個人和組織聲稱不需要化工業,應該讓這個行業消失。我們的營運執照都受到了威脅。”
面對威脅到生存的壓力,這些國家的化工企業開始了改變公眾認知的努力。據蕭楓介紹,拜耳的努力主要包括持續改善生產和技術,以及通過溝通提高聲譽。
在持續改善生產和技術方面,著重讓健康、安全的環境回到公眾身邊。“我們制訂了《生產安全手冊》,這是十年來我們安全生產的《圣經》;我們使用最先進的技術,減少CO2排放,例如采用氣相法光氣化工藝生產TDI,CO2每年減排6萬噸,投資成本可以節省20%;我們用很好的焚燒技術處理有害工業垃圾;在產品交付客戶以后,我們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主要針對物流行業及用戶層面提供大量的培訓,以確保我們的產品在整個價值鏈上的高端安全性。”蕭楓說。
而在溝通方面,該公司通過開放日、“好鄰居”等活動與公眾實現交流,也會格外重視與環保團體及相關機構的溝通。蕭楓舉例道,“德國的綠黨以往認為化工行業是麻煩制造者,而經過一輪又一輪的溝通,他們已經對化工業建立起信任,成為我們重要的對話伙伴。在公眾方面,我們通過宣傳單向大家解釋為什么要對有害垃圾進行焚燒,為什么不填埋,焚燒會產生怎樣的廢氣,要如何處理,這樣可以一掃居民對于有害垃圾焚燒的顧慮,也會減少流言蜚語,是雙贏的舉措。我們同一天參與開放日的居民有42萬,比看德甲都要火暴。”
蕭楓在國際石化大會現場的介紹曾引起許多業內人士的共鳴。“看起來我們正在經歷幾十年前德國經歷過的信任危機。之所以有這種危機,一方面確實是我們做得不好,常常會發生污染或爆炸事故,另一方面也是公眾了解得不夠,以后應該加強與周邊居民的溝通。”一位參會代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分析道。
龐廣廉也表示,“說起溝通,并不是說一味地宣傳化工無害,而是要把真實的情況告訴公眾,可能會有哪些危害,但只要防衛得當,就不會出現不良影響。”
“從1994年開始,化工行業在德國的口碑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意識到化工產業是如此之重要,我們為社會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和產品。所以我們必須更為主動地注重長遠發展,注重透明的溝通。”蕭楓說。
推行責任關懷仍需努力
“以開展責任關懷系列活動為重要載體,努力促進行業與社區和諧發展。”在前不久召開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2013年工作務虛會上,李勇武會長談到2013年工作重點時這樣說。
“興起于1985年的責任關懷理念是推動化工行業和企業重塑形象的最好抓手。”龐廣廉說。根據《責任關懷全球憲章》,責任關懷包括六大行動準則,即社區認知和緊急情況應變準則、配送準則、污染預防準則、生產過程安全準則、雇員健康和安全準則以及產品監管準則。“這些準則涵蓋了化工生產、儲運、銷售和使用等各個環節,強調化工企業自發地不斷提高他們在健康、安全和環境方面的表現,并且隨時和其利益相關者交流他們的產品和工藝過程,也就是溝通。”龐廣廉介紹。
自2002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國際化學品制造商協會就推廣責任關懷在北京簽署合作協議以來,責任關懷在我國不少化工企業間得以踐行。例如,2007年,浙江華峰集團作出實踐“責任關懷”的莊嚴承諾,目前公司已投入5000多萬元用于環保設施建設,此外,公司還定期舉行環保宣傳開放日活動,讓社區居民參觀企業。據了解,國家環保部門在實地調研時發現,廠區周邊群眾對華峰的印象非常好,滿意率達到100%。
然而,相對于典型企業而言,目前,責任關懷在整個行業中的推廣情況到底怎么樣?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郝長江指出,盡管簽約石化聯合會責任關懷試點的國內企業很多,但受社會責任意識、經濟實力、管理水平、人才隊伍等因素限制,這項工作目前仍處于宣傳階段;由于不是政府規定的硬性指標,所以多數國內企業對“責任關懷”的內涵還并不真正了解或者僅僅還是停留在口頭上而已。
對此,龐廣廉也表示,“參與責任關懷的企業目前并不算多,即使是一些知名的大企業也沒有完全接受和踐行這個理念;此外,有些企業雖然簽署了承諾文件,但恐怕也僅是流于形式。”
“在國外,企業承諾并加入責任關懷計劃后,每年會向國際化工協會責任關懷委員會提交一系列的報表文件,其中,關鍵績效指標(KPI)報表就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內容。這個報表的指標包括:安全方面例如死亡人數、工傷事故率;環境方面例如排放物、溫室氣體強度;資源方面例如能耗、能源強度、耗水量等。這些指標對于企業來說其實很好收集,做這樣一個報表也不是什么難事。如果企業真正去實施了,每年出一個這樣的文件拿到國際上去進行信息分享和交流,對于企業的健康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事情。”龐廣廉說。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一些企業已經先期實施了社會責任報告制度,也執行了HSE管理體系,他們認為再多踐行“責任關懷”理念很麻煩,沒有必要。對此,龐廣廉表示,“實際上,責任關懷與前者并不矛盾,它所倡導的持續改進健康、安全、環保,與社會責任、HSE體系相一致,它是一種理念,也強調企業自發地行為,不能靠外界來強制實現。”
原朗盛集團大中華區總裁王永利也表示,“責任關懷不是國際上強加給企業的標準,而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未來在責任關懷這個領域,如果中國的企業做得不好,就很可能會被淘汰;如果企業還不重視責任關懷,必將面臨來自內外部的眾多壓力。”
“重塑行業形象,推行責任關懷還期待更多化工企業,特別是大企業的參與。而要想真正貫徹這一理念,還需要企業做好頂層設計,由決策層開始自上至下的號召和推廣將會更有成效。”龐廣廉認為。
美國亞什蘭集團在其位于常州的高性能材料工廠舉辦以“優質化學、創造奇跡”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亞什蘭邀請來自常州市委、市政府及政府相關部門、社區居民、相關企業代表約100余人,實地體驗了他們的創新產品,感受集團奉行的環境保護、健康安全及社會責任理念。(特約記者 虞仲義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