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晶硅雙反稅率預計超20% 光伏廠商百億長單存變
中國商務部對來自歐美韓的進口多晶硅“雙反”初裁有可能會在2月下旬有結果。
記者從多方了解到,部分業內人士預計該“雙反”的初裁稅率可能會在20%以上。這一稅率若實現的話,中國多家光伏下游生產企業在多晶硅合同的執行上也將有變。其中部分公司可能會與海外企業解約,節省一筆額外的采購開支。
初裁稅率或20%以上
從今年元旦以后,一些多晶硅的上市公司股價就有不同程度的上揚。保利協鑫的股價在節后的幾天內大漲了40%;大全新能源(DQ.NYSE)的股價異動來得晚了一些,但8天內漲幅也超過了70%。
眾多光伏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多晶硅企業股價的上揚,可能與商務部或在2月底公布“雙反”調查結果有關。這一時間或比原定時間有所提前。該調查從2012年11月1日開始,通常會在2013年11月1日前結束,但參與這起反傾銷調查的一位律師向本報記者透露,今年6月參與各方可能會全部走完流程。
一位業內知情人士透露,他們猜測多晶硅的初裁稅率有望在20%至50%之間,“初裁之后,海外的涉案多晶硅公司需向有關部門繳納保證金。假設終裁的稅率低于初裁稅率的話,這筆保證金將多退少補。”但他也強調,最終的稅率情況,仍要等待商務部的結果。 【全文】
異議者說——
彭博社:中國光伏多晶硅“雙反”報復恐流產
據彭博社報導,MaximGroupLLC分析師AaronChew28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中國中國很可能不會對進口的多晶硅課征關稅。他指出,市場有愈來愈多人預期中國將在2月20日針對國內多晶硅制造商指控自歐洲、南韓與美國進口的競爭產品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案作出判決,但是該證券認為其可能性不大。
Chew表示,雖然對進口的多晶硅課稅將可報復美國在2012年10月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加收關稅的做法(歐洲也考慮跟進),但是這么做對中國本土太陽能硅片/電池/模組供應商的沖擊恐怕會高于當地多晶硅廠商的受惠程度。
Chew指出,對進口的多晶硅課稅將會增加制造成本,進一步壓縮中國太陽能硅片/電池/模組廠的獲利,而這些廠商先前早已飽受嚴重跌價壓力的沖擊。他表示,太陽能模組制造商對中國經濟與就業市場的重要性高于多晶硅業者。 【全文】
現實很殘酷——
國內超九成多晶硅企業停產 并購重組迫在眉睫
隨著光伏行業上市公司2012年度業績預告的陸續發布,整個光伏行業的經營困境暴露無遺。東方日升、向日葵虧損超億元,超日太陽業績大變臉,整個光伏產業鏈企業幾乎無一幸免。而其上游多晶硅產業不僅產能嚴重過剩,更面臨著技術、能耗等多重問題,行業并購重組迫在眉睫。
根據光伏行業協會統計,截至2012年底,我國已有的6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只有4至5家在進行少量生產,90%以上的企業已經處于停產狀態,而且這一局面可能短期內很難改變。
2012年,多晶硅企業總產能超過38萬噸,其中70%屬于少數一線廠商。一線供應商即可滿足所有的多晶硅需求。國內50多家二三線多晶硅廠商中大部分將在未來退出市場,或者等待并購重組。 【全文】
參與者在行動——
國際多晶硅生產商無奈減產減員
為應對不利的市場環境——下游太陽能光伏產業產能過剩造成多晶硅產品價格一蹶不振,新年過后又有兩家著名多晶硅生產商赫姆羅克半導體公司和可再生能源公司(REC)選擇了減產和減員的雙減措施,并推遲了原計劃中的新產能投產時間。對于這兩家公司的雙減聲明,市場分析人士并不感到意外,他們表示,下游太陽能光伏行業的兩年過剩期肯定會使整個太陽能供應鏈在此期間產生連瑣反應,多晶硅生產商的雙減措施實屬無奈之舉。
由美國有機硅巨頭道康寧公司控股的全球最大多晶硅生產商赫姆羅克半導體公司近日宣稱,將對該公司在美國密歇根州赫姆羅克的主要生產基地的多晶硅裝置進行限產,并將該廠的雇員人數從1000人減至900人。此外,該公司還宣布推遲其在田納西州克拉克斯維爾的投資額達12億美元的新項目投產時間。【全文】
多晶硅市場洗牌在即 航天機電帶頭退出
1月21日,航天機電醞釀已久的“剝離多晶硅資產”計劃終于有了著落。
而隨著越來越多不甚理想的光伏上市公司業績快報、年報陸續發布,“將有更多公司選擇‘斷臂’多晶硅”的傳聞也開始甚囂塵上。
始于2006年,短短幾年間,多晶硅產業可謂是經歷榮耀、嘗盡炎涼。而如今,即便歐美“雙反”、我國頒布《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為行業回暖創造了一定條件,絕大多數的業界人士還是對未來心懷忐忑,在他們看來,也許一場殃及更多參與者的“風暴”正蓄勢襲來 。
航天機電“剝離”多晶硅資產
早在2012年10月,航天機電就曾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上海神舟新能源擬通過國有產權公開掛牌方式出售其各自持有的神舟硅業25.13%和4.57%的股權,合計29.70%,并由交易對方以現金方式購買。
對于航天機電的這一決定,2012年時接受記者采訪的某券商分析人士曾認為,“這意味著航天機電將甩掉高成本多晶硅包袱,未來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實際改善”。
不知何時起,多晶硅這一曾因“沾硅必漲”現象而備受資本市場青睞的香餑餑,一夜間卻變成了包袱、累贅。 【全文】